在近四千名观众期待的目光中,数度返场的余隆再次上台,悠扬清丽的江南小调《茉莉花》缓缓响起,把观众瞬间带到遥远的东方大地;紧随其后,传奇乐队披头士的《Hey,Jude》被以管弦乐的形式演绎,观众席和站立区内齐齐传出哼唱声,更有人尽兴挥手、击掌、舞动。上海交响乐团140周年世界巡演亦随之画上圆满句号。
上海交响乐团这支亚洲最古老乐团于8月中旬起拉开为期23天的世界巡演。先后登上了美国拉维尼亚音乐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瑞士琉森音乐节、奥地利格拉芬内格音乐节、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夏季音乐季等国际一流音乐节。这一中国交响乐巡演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走出去”,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交响力量”。
5国7城 国际认证
此度巡演,上海交响乐团在不足一个月的时间内,先后亮相华盛顿、芝加哥、爱丁堡、琉森、格拉芬内格、阿姆斯特丹、伦敦等欧美5个国家的7个城市。这场声势浩大的巡演备受国际乐界的瞩目。
琉森音乐节早早在官网和节目册上“打出广告”,将上海交响乐团与柏林爱乐、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维也纳爱乐等乐团齐称“超一流管弦乐团”;英国媒体将上交在逍遥音乐节上的首秀列为“十大精彩看点”之一,与其并肩的还有海丁克与维也纳爱乐,巴伦博伊姆、阿格里奇与西东合集、杨松斯与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一线卡司阵容。
逍遥音乐节总监大卫·皮卡德表示:“作为英国老牌音乐节,‘逍遥’今年125岁了,没想到上海交响乐团更年长,足足有140岁,她的历史比很多欧洲的乐团都要长。每年,我们会为逍遥音乐节选择100多场演出,但只有10多支海外乐团能够获邀参演。我们选择上交,是因为我们认为,即使在世界范围,上海交响乐团也是一支一流乐团,是中国交响乐团的代表。”
“中国之声” 响彻世界
此次巡演,除了普罗科菲耶夫《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德沃夏克《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莫扎特《A大调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三部协奏曲外,还有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舞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和陈其钢的《五行》三部管弦乐作品。
中国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五行》可谓是重磅推出,“水”的叮咚婉转,“土”的广阔包容,“木”的深沉飘逸,“金”的石破天开,“火”的浓烈炙热,作品用音乐语言阐述中国传统思想,蕴含了自然中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的道理,展现的是中国人文哲思下对自然和生命的思考。余隆相信:“音乐本身是另一种语言,它无需去阐释,每位观众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有意识地在巡演中加入中国作品或有中国元素的作品,用蕴含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动人音乐来传播中国文化,正在成为上交的传统。上交团长周平直言:“我们‘走出去’自然也肩负着推广中国文化的责任,要做好‘中国故事’的讲述者。”
所到之处 就地“圈粉”
上交140周年世界巡演所到之地,圈粉无数,还有不少“铁杆粉丝”会从就近的城市赶来“赴约”。在格拉芬内格音乐节演出,有观众从维也纳驱车一个小时赶来,而在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现场,也坐着一位“特殊”的观众。
2017年,上交赴欧洲巡演时,在汉堡遇到一位闻讯特地赶来的德国老爷爷保罗。保罗的母亲当年曾经在上海跟随知名的乐队指挥梅百器学习钢琴,还参加过演出,因此,他听到上海交响乐团来到德国,无论如何也要听听母亲当年合作过的乐团的表演。有了这一次的结识,老爷爷去年还万里寻根,回到自己的出生地上海,找到了自己幼年居住过的旧居。这次,保罗得知上交来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演出的消息后,早早就订了票,与妻子一起,坐火车从德国专程来听音乐会,还特地到后台看望演奏员,场面格外温馨。
“四星”评价 外媒点赞
在此次横跨欧美两大洲,贯穿大西洋两岸的音乐之旅中,上交通过东方与西方对话的音乐作品,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全球观众熟悉的方式呈现,俘获了大批欧美乐迷的心,也引起了海外主流媒体的关注。
苏格兰《先驱报》对于上交在爱丁堡的演出给出了难得的四星好评,这对向来挑剔的英国人而言实属难得,尤其还是评价一个海外交响乐团。资深乐评人基斯·布鲁斯评价:“这支中国乐团的木管尤其是单簧管与韦勒斯坦完美平衡的演奏堪称绝配,尾声段落里余隆棒下的弦乐与独奏家也相得益彰。”
《华盛顿邮报》乐评人帕特里克·D·麦考伊称:“从开场时的新音乐(指《五行》)到历经时间检验的西方经典作品,这次上海交响乐团在狼阱的首度亮相,无疑是他们璀璨音乐历史和卓越艺术传统的完美写照。”
巡演至今,包括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华盛顿古典音乐评论、英国《泰晤士报》、英国广播公司、《琉森新闻报》等海外主流媒体在内,均对此次上交高规格的世界巡演进行了报道。上交团长周平直言:“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中国‘交响之声’,上交在建团140周年之际举行世界巡演,既是向世界展现中国的时代风貌和精神内核,也为进一步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面向未来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再出发。”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