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吃晚饭,我和妻子偶然谈起各自单位,发现近期关键词都是“大庆”:今年是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身为报社一员,我与有荣焉;而城市那一头,妻子所在的上海第十人民医院,也正以饱满的热情迎接将要到来的建院110周年。
忆往昔,晚报和十院可谓“历史参与者”。1945年11月,重庆《新民报》率先公开发表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雪》,体现了追寻光明、追求进步的价值取向。我已故的外公是《新民报》的忠实读者,他曾回忆和银行同事聚到重庆市中心“精神堡垒”阅报墙前传看词作。而在更早的1913年,辛亥革命元勋宋教仁不幸遇刺,躺在病床的他深情感谢奋力抢救自己的医护人员,用微弱气力留下遗言:“请各位继续奋斗救国,勿以我为念放弃责任。”记下这一刻的沪宁铁路医院,正是今日十院之源头。
看今朝,晚报和十院与百姓息息相连。新民晚报有个发轫于27年前的品牌“夏令热线”,关心市民生活各领域。如今上海今非昔比,当年的一些热点已不再是难点,但晚报为民分忧的初心没变,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依然饱满。而在十院百年春秋里,以病患为念,仁心仁术,精益求精,同样从未改变。无论是在手术台上、无影灯下,还是最寻常的查房、谈心,都有着医护人员对职业初心的坚守和求索。
“时间观”是个重要的东西,拥有更长的时间观,影响着人、企业乃至城市的命运。能预判未来,叫远见;因蝇头小利牺牲未来,叫短视。一远一短,都是形容时间。实际上,你身上流过的时光,终将把你雕刻成想要的样子,当有人用时间雕琢心时,却有更多的人用心雕琢时间。
我们周围,像晚报和十院这样“用心雕琢时间”的单位、个人何止千万,那些忠于初心的人正为这座城市乃至国家奉献光和热。当前,上海对标全球顶级,致力于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前路依然漫长。这场接续多少代人的长征召唤着我们,当所有人的能量一点点汇聚起来时,上海的明天一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