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专版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06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全整改一周年
滴滴的“大胆”与“小心”
■滴滴用“吐槽大会”的形式倾听用户意见和建议
■顺风车媒体开放日现场
■程维参与司机安全培训
  2018年滴滴顺风车发生两起安全事故后,滴滴出行于2018年9月4日启动了安全大整治。这一年来,人们发现,滴滴似乎变了:变得越来越“大胆”,开始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公众,聆听各种意见和建议;同时,变得越来越“小心”,在产品设计上反复打磨……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来自“all in安全”这一指导思想。

  下决心跳出小圈子,来拥抱大家

  今年9月4日,由打车引起的吐槽节目《七嘴八舌吐滴滴》在腾讯视频首播,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和滴滴员工、滴滴司机一起在这个节目中直面各种关于打车的问题。柳青在现场自嘲“每一次打车都是一次迷你版的吐槽大会”。这种形式也被很多网友接受,认为“用吐槽这种轻松的形式,没有回避反而开诚公布直面问题,改进也是一步步走,这样的沟通方式比较能接受”。

  节目播出前,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就已经在微博上进行预热,程维表示:“我们是第一家花钱让人来狠狠吐槽的公司。”

  节目中,王建国、庞博、思文等一众喜剧脱口秀演员搞笑“开吐”,犀利幽默地吐槽了用滴滴打车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排队时间太长、定位不准、导航不准、司机“无理”取消订单等问题,柳青和滴滴员工面对面听取意见和建议。在以幽默搞笑的方式一一回应这些吐槽后,柳青谈到安全问题时,突然变得严肃了起来,“在安全问题上,我们不开玩笑。”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滴滴第一次举办类似活动。今年6月,滴滴成立7周年之际就曾举办过一场“内部吐槽会”,数位员工上台对公司以及管理层进行了搞笑式吐槽。程维表示,吐槽会就像照镜子,有了更多开放自省的基因,能感觉到公司在反思,想越来越透明,也想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

  同时,这也不是滴滴第一次以开放的心态与公众保持沟通。今年7月,以往极少主动面对媒体的滴滴接连举办了两场媒体开放日活动。7月2日的那场以网约车安全为主题,而对于到底要不要做开放日,柳青也曾忐忑过,“过去一年,对滴滴整体来说都是很大一个颠覆。我们痛下决心让自己从过去的小圈子里面跳出来,来拥抱大家。”

  7月18日滴滴针对顺风车业务的第二场媒体开放日场面更大。程维和柳青当天携滴滴高管们集体亮相,回应上百位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各式问题。在数小时的活动里,滴滴高管们都默默站立会场一侧,只有发言的时候才会走到台上来。

  而对于媒体开放日想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滴滴副总裁李敏曾透露,组织第一次媒体开放日之前,大家心里都很忐忑,不知道结果会是什么样,“最后我们决定还是要回归沟通的本质,滴滴的口碑不能靠粉饰。我们希望把最真实的一面、做的好的和做的不好的都展示给大家。”

  开放的举动,同时发生在线上和线下

  滴滴正变得越来越开放,也唯有透明地面对公众和媒体,滴滴才能重塑口碑;让公众知晓滴滴在想什么、在做什么,正如柳青说的,“一个真实的滴滴不一定完美,但会100%努力”。

  开放的举动,同时发生在线上和线下。今年4月中旬,滴滴顺风车官微“破冰”,发布了一封来自顺风车总经理张瑞的公开信,其中介绍了他们一系列的整改。后续,顺风车团队收集到了来自车主、乘客和网友的197031多条留言,8月13日,张瑞及产品团队通过滴滴有问必答对10类提及最多的意见建议进行实名解答。线上征求意见之外,滴滴顺风车团队在北京、广州召开线下的用户恳谈会,跟车主与乘客进行面对面沟通。

  从公众中获得的意见和建议,可以指导和帮助滴滴改进产品设计。滴滴顺风车现在依然处于无限期下线中,但一年期间,顺风车的新产品已迭代过12个版本,优化了226项功能。其中包括,去掉带有强社交属性的“附近的人”功能;仅允许车主在原先设置好的常用地点之间接单,并对接单数做出限制;隐藏乘客的隐私数据,比如头像和性别等;车主和乘客乘车前的人脸识别;优化接单流程,设立司乘双向确认机制的“防挑单模式”(司机邀请+乘客接受);信息核验卡的功能供司乘双方二次确认等。

  2019年6月25日,滴滴又在乘客APP内上线试运行“安全发布”,公布第一期《安全透明度报告》。在这之前,滴滴对平台上发生过多少刑事和治安案件讳莫如深,但这一次,滴滴开始主动对外公开刑事案例的数量。

  第一期《安全透明度报告》显示,2019年一季度,滴滴网约车和网约出租车共收到司乘双方车内纠纷冲突投诉8万余次,约占平台订单的0.0042%。经核实后,发现虚假投诉占比超35%,最终警方受理违法犯罪案件121起(刑事立案10起,治安案件受理111起),平均每百万单违法犯罪案件约为0.063起。

  作为全国知名的网约车平台,滴滴的一举一动都受人关注,尤其是网约车刑事和治安案件,因为这几乎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安全。信息的透明,是让用户信任的第一步。

  在去年的两起安全事件中,除了顺风车产品,客服响应速度滞后也是去年质疑声音最高的。滴滴方面表示,和以前相比,如今客服的权限和工作模式已经发生了调整。如今,滴滴一线的客服接收到信息后,需要判断接收到的投诉是服务类的还是安全类的,如果和安全相关,优先级会提升,问题会被快速提升到安全响应中心,中心对事件快速做出判断和分级,进而进入不同的解决方案。

  即便是细小的改变也要有用户的参与

  滴滴最近对于产品的优化动作,一是针对未成年人用车,一是围绕乘客醉酒后乘车,但哪怕是最微小的改变,也要经历反复听取意见,公司内团队多次探讨、打磨,正式推出前还有一个公示期,直到绝大多数用户和网友认可,滴滴才“敢”正式上线新服务。

  以修改未成年人乘车规则为例,8月14日,滴滴出行对外公示了未成年人乘车新规则,拟有条件允许16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单独乘车,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为期一周。之所以要修正相关规则,还要回溯到去年10月份,当时滴滴上线了“未成年人乘车必须有成年人陪同”的乘车规则,也就是说,未满18周岁的人是不可以单独乘网约车的。

  但是,这一规则在现实中遇到了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我国《劳动法》明文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所以原则上年满16周岁就可以工作了,现实中也有不少16周岁至18周岁之间的未成年人已经外出打工,他们却无法自己使用滴滴;另外,有些孩子在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或补习,因为无法使用滴滴,反而有可能去打“黑车”,更不安全。

  从法理上讲,如果平台已明确规则:“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能单独乘车”,如果出现未成年人单独乘坐网约车时的事故,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免责。那么滴滴为什么要修改规则呢?滴滴安全产品团队负责人马锋表示,“尽管原有规则能让平台更‘安全’,可以彻底免除平台发生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安全事件的风险,但从实际的后果来看,只能把一部分已经独立的未成年人推向更不安全的灰色地带。”

  在为期一周的公示期内,滴滴平台共收到了371份反馈,绝大部分网友对平台修订原有乘车规则表示了支持。于是,从8月22日起,滴滴正式实施未成年人乘车新规则,有条件地允许16周岁至18周岁的未成年人单独乘坐网约车:在平台上留有实名信息的这一年龄段的乘客,必须设置紧急联系人后才能独自乘车,以便乘车人的亲友与平台一起关注出行状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平台会给乘客匹配服务评价更高的司机,增强对乘客的安全提醒和引导,同时加强对行程中车辆异常停留、路线偏移等情况的监控和干预。而对于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平台仍不支持单独乘车,必须由成年人陪同出行。

  这一整个过程,说明滴滴既不回避安全问题,也在竭尽全力解决安全问题,同时做到尊重用户的需求和意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4届年会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08版:专版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新民法谭
   第A21版:新民法谭
   第A22版:金色池塘
   第A23版:金色池塘/乐活年华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安全整改一周年 滴滴的“大胆”与“小心”
新民晚报专版A08安全整改一周年
滴滴的“大胆”与“小心”
2019-09-06 2 2019年09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