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神仙”之后,来了“小工匠”
简 平
扫一扫请关注 “新民艺评”
  简 平

  有人说,《哪吒之魔童降世》纵然赢了,但“英雄”依然孤独,因为有如此大“能量”的国产动画片着实不多,好在有了《江南》,有了“小工匠”。

  与《哪吒》以及前一阵同样有不俗表现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不同,《江南》不是取材于古代神话或童话故事,而是一部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的现实主义作品,在创作题材上,《江南》更具挑战性和开创性。如果说,神话或童话的自身属性可以直接为动画片提供素材的话,反映创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局百年历史的《江南》,可能在这方面借力困难——深沉积淀的历史容不得无根无据的随意杜撰。但是,恰恰正是基于这样的难点,假如能够驾驭和调动动画片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不啻是开发了新的“能源”、新的“动力”。

  《江南》的确是努力地做到了。

  动画片有一个艺术特质,那便是可以随心所欲,上天入地,穿越古今,空间特别开阔,自由度很高,想象力的发挥得以无拘无束,比如《哪吒》,一会儿升到天上的天宫,一会儿下到海底的龙宫,故事由此获得最大程度的展示空间。《江南》这一题材既非神话又非童话,受制于历史的真实性和叙述的准确性,但是,依然很好地呈现了动画片上天入海、腾云驾雾的空间感,由于非常真切、翔实、细致地描绘了上海-威海、南方-北方、城市-海洋等有着相当差异性的不同地域、风貌、历史,使得空间被极大地拓展了。再者,《江南》的故事贯穿了十九世纪末期、二十世纪中叶、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形成一条清晰的中华民族发愤图强百年奋斗的时间线索,强烈的时间感与辽阔的空间相交织,时空被放大到了极致。最难能可贵的是,《江南》具有的历史纵深度,还让观众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时空触摸感,一幕幕历史事件、一处处真实场景、一件件制作工具,在银幕上展现时,观众都因为相熟相知而特别会心,指认间很容易地便让自己也走入再现的画面,巨大的时空可以伸手触及,由此激发的代入感贯彻始终。

  在中国动画片的人物长廊中,稀缺“工匠”的角色,《江南》在这方面可谓填补了空白。洋务运动时期的浦江岸边,十三岁的少年阿榔对威猛的铁甲舰船充满好奇,偷偷潜入江南制造局库房嬉闹,机匠女儿陈玉兰看到他的天资,遂把他带进制造局给父亲陈铁寒做学徒。一等机匠陈铁寒因丧子之痛久久不能释怀,不愿意带教学徒,阿榔却一直勤奋努力地学习、摸索,以此极力证明自己。影片细腻而传神地刻画了他的执著,那一张张逼真的图纸、一个个逼真的零部件,都是以往动画片里难得见到的,呈现在银幕上有一种撼动人的力量。阿榔最终成为一名出色的机匠,与师傅一起去建造最新的军械,并共赴前线为中国海军维护战舰,出生入死。对于阿榔这个“小工匠”的塑造,《江南》摒弃了过去众多文艺作品的“小英雄范式”,而是充分运用动画片的艺术手段,表现一位小工匠的不凡的成长过程。漕帮少年阿榔本是个顽童,一出场便因顽皮捣蛋而闯了大祸,造成经济损失,导致玉兰决定要将他押做徒工以挣钱还债。后来,尽管陈铁寒对他不屑一顾,甚至严苛到无法忍受,但两人之间斗智斗勇充满喜剧意味,苛求的师傅和顽皮的学徒不断摩擦,可就是在这样充满童真和童趣的来来回回中,让观众看到了一个工匠是如何造就和诞生的。动画片贵在童趣、天真、烂漫,《江南》却保持了动画片这些至为关键的要素,成就了一部优秀之作。同样难能可贵的是,《江南》拒绝当下不少动画片的浅陋,比如没有密集型的流行“潮语”,以此来制造廉价笑点,讨好观众,保持对历史的敬重,这样的诚意令人感动。

  《江南》的另一个出色之处,是对“中国元素”的审慎而独到的处理。现在一说起中国题材,“中国元素”常有被符号化,仿佛只要来点中国建筑、中国美食、中国山水之类就算是添加中国元素了,置入随意、粗糙、生硬。基于历史真实的《江南》以“工匠精神”来展现历史和现实逻辑。影片中的江南制造局,其全部场景设计均来自于历史原貌;上海城隍庙里的九曲桥也并不是现今的“拷贝”,而是源于故事讲述时期的实景;即使是上海著名的地方小吃小笼包子,也发掘出其发源地其实是扬州;而这一切与故事本身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刻意的“背景”而已。细心的观众可以从《江南》中发现上海这座城市面貌的百年变迁,这都是经过历史考证的,绝对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这一点非常重要,使一部动画片不仅获得了艺术价值,同时也获得了历史价值。这样的“摹真”,对动画片中国元素的置入是有引领作用的,真正表现出艺术创作者对于“真实”的理解——任何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都应对人类文明的结晶怀有足够的珍惜。

  《江南》的结尾部分简直就是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时空的界限全然打破,百年历史中的重要事件交叠融汇;昨天的阿榔和今日的阿榔相遇重逢,江南文化中工匠精神代代传承一览无遗;越过清末上海东南角的江南制造局,如今的长兴岛一派兴旺;镜头摇过东方明珠,由江南造船厂设计的卢浦大桥扑面而来……在这个高光时刻,创作者们的匠心独运,以及他们对百年中华民族奋起历史的追怀,对中国“军工人”的致敬,对美好未来的理想和憧憬,让所有的观众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聚焦/文体汇
   第A09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尼日利亚
   第A24版:葡萄牙/新民海外
逆境中的悠长假期
当《黑镜》怼上社交网络
“神仙”之后,来了“小工匠”
新民晚报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A16“神仙”之后,来了“小工匠” 2019-09-08 2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