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一碗香喷喷米饭背后的故事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稻米金奖
一碗香喷喷米饭背后的故事
稼 穑
■ 稻田中的陆铭昌
■ 在使用新机器的李春风
  稼 穑

  【编者按】 在丰收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松江的农民正准备着各家的米饭比赛,同时他们也沉浸在一片收获的喜悦中——在今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鉴评会上,松江的稻米松香粳获得金奖。如何滋养土地,培育好的品种,如何建立职业农民队伍——捧着一碗香喷喷的米饭,才知道里头的名堂可不少。

  稻谷是江南的主产、主食,松江这片上海最古老富庶之地,历代盛产优质稻米。如今沧海变桑田,这里长出了高楼大厦、高速、高铁,长出了大学城、G60科创企业群,但这里依然还能长出好的稻米,并在今年第二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鉴评会上获得金奖。让鉴评的专家们出乎意料的是全国十五个金奖中排名第三的竟是高度工业化城市化的上海松江稻米,他们怎么会想到在大都市的郊外还有一片小小的净土,还有一小群执着的人们,守望着稻田,年复一年用心种出更好的稻米。

  1

  养土地就是养自己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集体养猪场解散和家庭畜禽养殖的逐步消失,农田农家有机肥使用少了,甚至没有了。进城打工的农民兼种着三五亩田,他们不在乎农田微不足道的收入,于是土地的好坏也被看得无关紧要,化肥飘飘,农药浇浇,维持着这近几十年的农业生产。其后果是土地板结了、耕作层浅了、蚯蚓少了、蛙声听不见了、土地瘦了老了、米饭不再像以前那样香甜了……

  松江农家传统的耕作经验,凡是种稻者, 前茬必种绿肥,家里必养畜禽,基肥追肥都是有机肥,还要水旱轮作,粮经轮作。那时乡村吃剩的,拉下的,田里来,土里去;原料,饲料,肥料,燃料妥善混合,人与土地相互依存,循环,生生不息。

  松江在本世纪初就探索用地养地相结合的现代耕作制度。十多年前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推广了三三制耕作制度,即秋播的时候,土地深耕晒垡、麦子、绿肥各占三分之一,后茬种水稻,这样耕地三年之内种上一次绿肥,休耕一次,对恢复耕地的田力非常有效,同时可以减少大量的化肥农药使用。又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总结三三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耕作制度,探索一年种一季水稻的种田与养田结合的耕作制度。在分析粮食产出、农民收入、生态效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土地生产能力等各种因素后,2016年起全区实行了绿肥、水稻的耕作制度。农田冬季春季休闲着,大大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地松了、厚了、肥沃了,松江的稻米更香甜了。

  松江的农业工作者从2004年起在悄悄地、踏踏实实地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的农业生产方式。从葡萄园、蔬菜田开始,再推广到水稻田。经过几年的探索与无数次的折腾,冲破了层层的束缚,到2008年基本形成了家庭农场种养结合的模式:即一户家庭农场耕种二百亩左右耕地,一年饲养1500头猪。把养猪产生的粪便,通过发酵全量还田,作为水稻的基肥。生猪饲养在广阔田野里的小型养猪场里,生长的环境好了,养猪不用抗生素,还抗拒了这两年疯狂的非洲猪瘟;水稻生长在有机肥充分的农田里,化肥农药大大减少了,土壤肥沃了,稻谷飘香;生态好了,蛙声一片。

  有了可持续的好土地,人们就可以津津有味地吃白米饭、红烧肉了。这应该获得大奖的农业生产模式,可惜现在还未名正言顺地得到推广。

  培育好土地,不仅从耕作制度上、从生产模式上,还从农民保护耕地的责任与利益上做积极的探索。耕地养护保险,从2017年起,松江种粮的家庭农场和农业保险公司签了一个保险协议,农民在土地经营期内,如果把土地养好了,有奖励;如果土地养差了要赔偿。测评土地好差,专业部门有各种检测的指标,三五年检测一次,农民退出经营土地时要全面检测土地的各种指标。土地养好了,退休时可以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这里的农民懂得,养好土地也是在滋养自己。

  2

  与土地融合在一起

  松江自古自然生长水稻,这里的土壤叫水稻土,五千多年前广富林人已经在种植水稻。这里历代盛产好稻米,打开松江府志、县志,松江的水稻生产在宋代已达到全国最先进水平,明清以来,史志所记载的优质稻品种之多,品质之好,品名之美,令人感叹。

  这里土地肥沃,风调雨顺,饭稻羹鱼,被誉为鱼米之乡。

  陆铭昌,松江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高级农艺师,是老来青的培育者陈永康的同乡。他明年就要退休了,工作的这几十个年头里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水稻育种。他还是幸运的,近年来他利用乡土优质水稻种质资源,育出不少好的水稻品种,这些稻米品种,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很多农民进了城,面对超市那几十个品种的大米,仍然怀念他们记忆中的那种大米味道。正是因为这种情愫,陆铭昌培育的松早香1号在上海地区多次被评为最好吃的大米,而他培育的另一个品种松香粳1018,从2016年参加地方和国家优质稻米评选以来,连年获得金奖。松江大米由于这两个品种,又延续着松江出好大米的历史名声,留住了舌尖上的乡土。 

  陆铭昌早出晚归在田间,面对荣誉他非常淡定,他的兴趣永远是在下一个新品种出生。这使我想起了嘉兴农科院的老院长水稻育种家姚海根,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出于职业的敏感与习惯,我每年去拜访他,看他培育的新品种,他永远像一个老农那样朴实勤劳,又像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那样无私真诚,他的科研硕果累累。陆铭昌自称是他的学生,得到了姚老师几十年的指导和帮助,姚老师传给他的不仅仅是技术,踏踏实实、平平静静、尽心尽职的作风也得到了传承。我想也许是农业科学家长期与土地打交道的缘故,他们一个个与农民一样朴实勤劳,袁隆平、卢锡文等院士在给松江农业指导的几年里给我留下的都是这个印象,他们已与土地融合在一起,如土地那样厚实丰富。

  水稻传统育种是艰辛又漫长的事,或许有的人一生也没培育出一个能推广的品种。铭昌是本乡本土的人,他知道松江稻作文化的历史,知道松江有着丰富的水稻种质资源,从小听说乡里出了个陈永康,他培育的水稻品种老来青推广到全国,推荐到国外,陈永康成了全国劳动模范,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的多次接见。

  过去的育种强调的是高产,现在的育种注重的是口感;过去一个品种的推广,只要小试中试的数据,只要专家的鉴定;现在一个新品种的成功,专家要数据,农民要高产,市场要口感,要培育出农民喜欢种,市民喜欢吃的一个品种真是不容易。陆铭昌的育种思路也在最近这十几年从重产量转到主攻口感上,他觉得工作刚刚顺手,刚刚摸到了乡亲们惦记的那种稻米味道,却离退休不远了,一向沉稳平和的他有点急了,因为他觉得他培育的品种离他心中的标杆老来青还远着呢……

  近年来松江大米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有的人在网上留言,吃到了爷爷奶奶小时候吃到的味道,有个年轻的三农问题研究者,在他的文章和微信中多次提到松江大米好吃。可松江60岁以上的人们还惦记着老来青的口味,习惯与老来青大米比较,有的说就像当年的老来青,有的却认为香气还逊色一点。这些年松江还保留着老来青的稻种,与新的品种也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比较,大家觉得现在松江大米的口感可以与老来青比高低,新一代的松江大米诞生了。

  3

  农场主的体面生活

  李春风,松江区泖港镇腰泾村的一个家庭农场主,是2014年第一届全国十佳农民。三十多岁起,他和他父亲经营着一个400多亩耕地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每年生产稻谷50万斤左右,出栏生猪1500多头,人均收入十几万元。李春风父子都会使用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各种农业器具,养猪场里的粪便经过发酵以后冬天全部浇灌在耕地上,化肥农药使用得很少,十几年积累下来土地越来越肥沃,稻米的品质也越来越好了。他们农场生产的生猪稻谷都由松林公司负责销售,李春风一家专业专心从事农业生产,生产好他们就收入高,他们懂得,只有养好猪、种出好稻米、养护好土地他们才可以在这块土地上体面下去。

  作为子承父业农二代的李春风,他原来像村里大部分的青年一样也在工业区上班。2008年开始,他在农忙时帮助父亲打理农场,2012年他父亲退休了,他成了农场主,父亲成了帮手。李春风的父亲是村里第一代农机手,从生产队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到现在最先进的拖拉机,有着丰富的耕田经验,在具体的生产中给李春风言传身教。李春风迅速掌握了常用农机具的使用技术,但他父亲毕竟文化水平不高,现代的种植养殖知识有限,李春风要提高自己,只凭他父亲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每年去参加农业技术部门的培训班,考到了种植、养殖、农机具操作等各种专业技术证书,还在业余读中国农业大学的课程,补充理论方面的知识。他也耐得住寂寞,一年365天,他300天以上住在农场。为稻米种植化的工夫是无极限的,家庭经营是最合适的。

  在外人看来李春风的农场已经经营得不错了,但他认为,水稻没有邻村的家庭农场主杨玉华种得好,农业机械的管理使用维修不如张小弟家庭农场有经验,于是他常常与他们交流、虚心向他们请教,在学习、实践、交流中不断提高自己。很多熟悉他的村里干部说,李春风进步很快,话也比以前会说多了。的确是这样,在我无数次与李春风接触中留下的就是一个印象,他黝黑的脸上总是堆满了憨厚的笑容。

  十多年的家庭农场经营实践,使李春风成了一个具有种植、养殖的技术与经验,会使用各种现代农业机具,也会专业、流畅地交流生产技术的职业农民了。

  农业生产要稳定,农民职业队伍当然也要稳定。如今,农民成了体面的职业,稳定、专业,才能种出好稻米。松江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粮食生产家庭农场经营制度基本成熟,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土地越种越好,农民成了体面的职业。李春风是几百个家庭农场的一个代表,也是松江农业传统生态循环和现代机械化高效率结合的一个典型。

  十月将近,稻谷飘香,每年这个时节,松江的农家会举行一场新米饭尝评活动。他们将在松江浦南的“八十八亩田”里,邀请喜爱主食的人们来品尝新米饭,体验主食的魅力,分享好农夫的劳动果实,共庆丰收,喜迎国庆。“八十八亩田”的主人把生产队的老仓库,改造成具有现代功能的大米体验馆,那里展现给大家的是稻品的世界,主食的文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聚焦/文体汇
   第A09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尼日利亚
   第A24版:葡萄牙/新民海外
稻米金奖
新民晚报纪实/星期天夜光杯A20稻米金奖 2019-09-08 2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