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新视界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张新民晚报 阅读城市变迁
方翔
上图:临港新片区吸引全球目光
下图:71路中运量开通之初已备受期待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栖息于寻常百姓人家,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

  ——摘自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的话》

  首席记者 方翔

  明天,新民晚报就将迎来创刊90周年。以前的上海人说起晚报的口头禅就是,“晚饭吃饱,新民晚报。”新民晚报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生活,从中更是展现出这个城市的脉动。记录申城,日新月异;描绘浦江,波澜壮阔。阅读新民晚报,让你读懂上海这座城市的巨变。

  “上海速度”令人惊叹

  建设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启动科创板、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在首届进博会期间,中央交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正在构筑这座城市新的战略优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大任务全部顺利推进,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上海速度”就已经成了各方热议的话题。1984年9月18日新民晚报第四版上就刊登了一篇《“上海速度”的代表作》,介绍了上海虹桥机场国际候机楼扩建的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这项扩建工程明确要求必须在今年十月一日之前交付使用,但到今年三月才具备开工条件。这意味着,这座现代化的航空新港必须在半年内,高速度高质量地建成。而在香港、日本,这样的工程施工期,一般要一年以上!负责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指导和通过香港菱电公司供应建筑材料的日本株式会社大林组当时对半年完成任务是心怀疑虑的。

  然而,曾经出色地承建过上海万体馆、宝钢旅馆、爱建公寓等重要工程的市建八○六工程队,在建工局基础公司、机施公司、安装公司的积极配合和兄弟工程队的有力支援下,在虹桥机场又为上海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月二十日,扩建工程打下第一根桩,仅用十天,三百十根长二十二米的砼桩打桩任务就全部完成了;又过了四十天,基础施工胜利结束,这时,日本人开始坐不住了。一位现场负责人突然回国“紧急磋商”,他们开始改变了过去的疑虑态度。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14个月建成30层的联谊大厦象征“上海速度”,1985年5月7日的新民晚报,在这座大楼竣工的那一天进行了报道。第二天还配了一篇评论,其中提到,“许多人都闻名而到深圳参观过、考察过、学习过,了解‘深圳速度’的经验就是一个重要的目的。……上海今年正开始执行改造和振兴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这里当然也要讲究合理的速度,‘上海速度’的出现,正是一个合适的时候。”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20多年间,浦东成为奇迹和速度的见证者。在这里也诞生了一个个的“上海速度”。

  1990年5月3日的新民晚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浦东速度从这里开始》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两块油漆明亮的白底黑字崭新牌子‘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虽然要到今天下午4时半才正式举行挂牌仪式,但是从今天清晨起,来自台湾、香港、玻利维亚等国家、地区的海外商人,就陆续不断赶到浦东大道141号,询问有关投资情况,洋溢出对浦东新区开发的极大兴趣。”

  在当时的浦东,建设速度之快,大大超过了各方的预期,以至于在当年的新民晚报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有关大楼建设的消息。在1992年4月28日刊登了一篇《“干的要比说的好”》的文章,其中提到:

  上海的改革开放正进入一个新天地,为世人所瞩目。无论是创上海精神、上海速度、上海风格、上海水平,抑或闯“禁区”,攻“难区”、冲“盲区”,都不能仅仅是口号,当务之急便是力戒空对空,力求实打实。艰巨的任务要分担在每个上海人的肩头,落实到每个实际步骤上。该“说”的当然要“说”,但干的一定要比说的好。

  进入新世纪,“上海速度”继续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名片。2004年9月5日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科教兴市“聚焦突破” 上海核心产业加速实现新跨越》的文章,其中提到:

  外高桥船厂的“上海速度”确实令世界同行震惊。从1999年10月18日开工兴建,到2001年5月签订第一笔合同,外高桥船厂至今累计承接船舶订单40艘、647万载重吨,其中80%是出口船舶,生产任务安排至2007年。韩国的造船业同行始终弄不明白为什么会这么快,经常组织人员要进厂参观,均被婉言谢绝。

  这两年,星巴克工坊、特斯拉超级工厂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加快落地,展现了上海打造全面开放新高地、全面提升新一轮对外开放水平的新“上海速度”。今年的1月8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特斯拉充分感受“令人惊叹上海速度”》,其中引用了美国特斯拉公司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的一段话,“特斯拉公司在与上海合作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令人惊叹的上海速度。这得益于上海良好的营商环境,也体现了这座城市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行动。上海临港的超级工厂作为升级版,将集成特斯拉最先进的技术。我们将努力把上海超级工厂打造成为创新、效率、科技、环保等各方面领先的国际制造业典范。”

  城市功能脱胎换骨

  城市的快速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也更加便利。解放初期,全市只有44条公交线。经过70年建设发展,大桥飞架、机场落成、地铁穿行、高铁飞驰。全市公交线路1543条,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超过1000公里,轨道总里程突破700公里,跃居世界城市首位,一个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

  上世纪80年代,“乘车难”是这个城市中居民出行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1984年10月18日的新民晚报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一篇《客运高峰未到 乘车拥挤不堪》的文章,记者通过多次在早晚高峰时间到交通干道观察,发现车堵人挤现象几乎无日不有,无处不见。在那段时间,在公交车站上经常还可以看到“吊车”者。

  在1987年5月30日的新民晚报中刊登了一篇《公交公司年内推出“四点方案”》的文章,其中提到,上海市公交公司决心今年内推出单一票价、团体购买月票、颁布新的乘车规则、调整部分公交线网的“四点方案”,力图缓和本市日益严重的“乘车难”矛盾。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上海公交开始改革,1995年12月19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乘客能否过“皇帝瘾”》的文章,从中可以感受前所未有的公交改革大潮。

  新千年以来,上海公交出行环境日益改善,2002年10月14日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推屁股”车车都拥挤“人性化”辆辆皆舒适》,用两张对比照片,展现了人们乘坐公交车的变化。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末,上海高峰时每平方米可以挤进11双鞋。一辆“巨龙车”中间铰接处往往被压得“荡”下来,而到了2002年的时候,高峰时每平方米不超过6双鞋。

  面对种种制约公交发展的顽疾,从2015年开始,巴士集团展开了新一轮公交改革。巴士集团首先理顺机制,整合原有9家在中心城区域运营的公司,成立5家区域性运营公司,加强了企业扁平化管理。同时,巴士集团专门成立了一个可以容纳50辆大客车、一年可培训1000名驾驶员的巴士驾驶员培训公司,以解决内部造血和人才更新的难题。

  对于市民热议的“乘车难”问题,巴士集团重新布局调整了20多条区域公交线路的走向和站点设置,实施并建造了一批重点路段的骨干线路,打造“鱼骨状”的公交线网。其中,最具创新的就是上海第一条拥有专用道路和专用车辆的快速公交线路——延安路中运量71路公交线路。

  在今年4月22日新民晚报刊登的《本市规划中心城辟22条中运量通道》文章中透露,市交通委正在研究中的中心城中运量网络规划,包括22条中运量通道(“9横13纵”),总长280公里,预留向宝山、虹桥、闵行、川沙等四翼延伸的条件,预期形成由“轨交+中运量”构成的城市公共交通主骨架。

  公交的发展,是城市功能脱胎换骨的一个缩影。今天的上海,一个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上海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去年口岸货物进出口总额1.29万亿美元,跃居世界城市首位;港口集装箱吞吐量4200万标箱,连续9年位居世界城市首位;航空旅客吞吐量1.17亿人次,位居全球第四;金融市场交易额超过1600万亿元,成为世界上要素市场最齐备、中外资金融机构最集聚的城市之一。

  城市的功能不能仅就城市而论,不能仅从上海而论,更应该有全球角度,体现国家的全球战略。去年1月5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2035:上海基本建成卓越全球城市》文章,其中提到,上海的目标愿景确定为———

  ● 立足2020年

  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上海力量。

  ● 展望2035年

  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重要发展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始终当好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 梦圆2050年

  全面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各项发展指标全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更美好的上海篇章。

  百姓生活极大改善

  解放初期,全市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9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不到40岁,人均绿化面积只有“一双鞋”大小。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万元,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83.63岁,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36.7平方米,人均绿化面积提高到8.2平方米。

  中国人有句俗话: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房子,曾经是上海人的一块“心病”。当时大家经常用“鸽子笼”来形容上海人住房的窘迫状况——全家老小几代人共挤一间房,阁楼里再搭阁楼,一帘布、一张板隔开几对夫妻……

  1990年11月2日新民晚报在头版上刊登了一篇《上海人居住条件不断改善》的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从上海解放到上世纪90年代住房改善的一些情况,其中提到,上海解放时,光聚集着200户以上的棚户区就有322个,简屋面积达到322.8万平方米,而分散的“旱船”“滚地龙”“水上阁楼”等更是星罗棋布。为了迅速改变这一状况,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采用老区改造和开辟新区相结合的方针,对市中心的棚户区相继进行改造,并在拆除254万平方米的简棚屋基础上建造新的住宅,使住宅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文章中还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自1979年后的11年来,上海每年以建房400万平方米的高速度发展,共新建住宅4368万平方米。占建国后新建住宅总量的71%,有83万户约270万市民迁入新居,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已从1949年的3.9平方米上升至目前的6.4平方米。

  房子,房子,百姓的命根子。在上海人的住房问题上,1991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1991年3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制定《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当年的新民晚报不仅对此进行了报道,更传递了不同市民的声音。

  1994年5月,上海出台《关于出售公有住房的暂行办法》。根据规定,公房承租人可以以优惠价格买下房屋产权,工龄可以抵扣购房款,许多职工花一两万元,就买下了单位分配的公房。当时的售房原则为“购房自愿,产权归己,维修自理”。据1999年12月4日新民晚报《房改,出售公房推一把》介绍,到1999年9月底,全市累计出售公有住房81.92万套,4451万平方米,占全市成套独用公有住房的50%,仍有4000多万平方米的可出售公有住房尚未出售。

  2003年10月6日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世界人居日”喜看上海住宅建设》的文章,其中提到自1992年以来,上海GDP连续11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快了,老百姓生活也好了。12万户人均居住面积4平方米以下家庭解决了居住困难,50万人从中受益;一批收入低、住房差的“双困”市民搬进了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越来越多的工薪市民购买了属于自己的产权商品房;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住进了宽敞明亮、功能齐全、环境舒适的住宅小区。

  解决特困群众住房问题的同时,上海还通过旧区改造,拆除大批危棚简屋和二级以下旧式里弄,既提升了城市形象,又改善了绝大多数市民的居住条件。波澜壮阔的市政建设和旧区改造,使得上海彻底变样。上海城市更美了,老百姓住得舒心了。

  2018年7月30日的新民晚报上刊登了一篇《40年,阿拉越住越宽敞》,很全面地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人住房的变化,特别是从“拆、改、留”到“留、改、拆”,上海城市更新的理念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变。

  今天,一个风华正茂的上海,一个日新月异的上海,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展现出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开放、创新、包容已经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城市品格,意气风发的上海人民正日益展现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风貌。对于“90后”的新民晚报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与城市的每一天休戚与共,与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相濡以沫,成为上海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报资料照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聚焦/文体汇
   第A09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尼日利亚
   第A24版:葡萄牙/新民海外
一张新民晚报 阅读城市变迁
新民晚报新视界A04一张新民晚报 阅读城市变迁 2019-09-08 2 2019年09月0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