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提起中秋,总是会联想到月亮、桂子。中秋有着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渐渐这种习俗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祭月的风俗更加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不过,唐人没有吃月饼的习俗,大致是对月吟诗,将中秋赏月与嫦娥奔月以及月中有桂树等传说连接在一起,增添了许多浪漫情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轮明月,照过秦汉,万里长城羌笛一曲吹的是思乡的心情;一轮明月,照过两晋,乌衣巷口《梅花三弄》留下了江左的风流。圆满中秋,玩争诗哲。写过《悯农》的李绅,曾为唐朝宰相,中秋那晚,他“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此时的中秋,大抵是带着琴和酒的韵味,浪漫里镶嵌着几许阳春白雪的感觉。
到了宋元以后,中秋变得热闹许多,有吃桂花酒、分月饼、月形瓜、团圆饼等食品,而这些食物大多与月亮的神话传说有关,更使中秋食俗带有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圆满的月亮下,人们分享着一年的收获。红通通的苹果,黄澄澄的鸭梨、紫莹莹的葡萄泛着秋天的色泽。大地给我以美味,我回之以感恩的心情,以歌,以诗,以中秋特有的美食感谢天地。也许是如此情景下,圆圆的月饼成为了团圆、感恩的象征。
从前,月饼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吃到的。父亲说,他很小的时候,月饼是妈妈亲手做的,用新鲜的面揉捏成饼状,里面的馅就是一点红糖,而且只能是蒸月饼。即便如此,家里的小孩每年到了中秋,依然盼望月饼的出炉。柔软可口是他们那时对月饼的记忆。及至父亲上小学后,中秋时,会在家门口的南货店买上一只月饼解馋。五分一只的糖馅,八分一只的百果馅,但这样的月饼也不是随便就能买到的,要凭月饼票。每一个月饼都成为香甜酥软的代言词。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月饼的品种更丰富了。莲蓉、椰蓉等的出现,流沙、冰皮的创新,都让小月饼做出大文章。
今年中秋前,我带女儿去老字号体验做月饼的乐趣。同样是手作,昨日是为了应当时习俗的慈母心情,今时是为了传递那份千年文化,这也是中秋从舌尖走向文脉的变化。小康,在物质上的丰富,在精神上的富足,也在每个节日的传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