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康健园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揭开肠息肉谜团
汤文涛 许剑民
  【病例故事】

  60多岁的老王确诊为晚期大肠癌,30来岁的小王发现有肠息肉,这一家子被癌症阴霾笼罩着,急切地期望医生援手施救。

  高危人群加强大肠癌筛查

  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大肠癌的流行病学情况,国内专家推荐50-75岁的人群进行大肠癌筛查。首次筛查需进行“高危因素问卷”调查和大便隐血检测,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后续筛查每年至少检查1次大便隐血,阳性者行结肠镜检查。有大肠腺瘤病史和炎性肠病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隆恩病)为高危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者,尤其是大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也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即使没有临床症状,也应每年参加大肠癌筛查,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小王的肠息肉病理报告结果显示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一种良性息肉,内镜下摘除即可。小王心中的大石头终于放下。

  肠息肉会变成癌吗?

  肠息肉是肠道里面长出来的新生物。肠息肉目前的分类较为复杂,组织学上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流行病学资料已证实腺瘤性息肉发生率与大肠癌发生率正相关。非腺瘤性息肉包括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潴留性息肉(又名儿童性息肉)等,其癌变几率很低。肠息肉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超过100个称为肠息肉病。肠息肉病主要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黑斑息肉病(PJ综合征)。FAP具有高度癌变倾向,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PJ综合征是伴有粘膜、皮肤色素沉着的全胃肠道多发性息肉病,癌变率较低。

  捕捉肠息肉的蛛丝马迹

  目前肠息肉发生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因素是:第一饮食不健康,长期高脂肪、低膳食纤维饮食。时间长了就容易造成结肠粘膜受到损害,出现慢性炎症感染,从而引发肠息肉。

  第二是胆汁酸异常增多,过多的胆汁酸和肝脏代谢的废物容易在肠道内堆积,可能会诱发肠粘膜发生异常,出现息肉。

  第三则是遗传因素。有研究显示,肠息肉与家族遗传有一定的关系,如果家族里的直系亲属有过肠息肉,那么患上肠息肉的概率可能会比普通人高一些。

  得了肠息肉,早期基本无症状,但是细心的患者还是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排便时出血,越靠近肛门的息肉,越有可能出现大便带血。其次可能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或腹泻和便秘交替。若息肉较大,还可引起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和便秘等。

  处理方式依病情而异

  不同类型的肠息肉,治疗原则也不同。炎症性息肉主要针对肠道原发疾病,以内科治疗为主,当炎症消退后,息肉可自行消失。若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息肉可能癌变,此时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增生性息肉,通常很小,症状常不明显,一般无需处理,如果息肉较大,有可能会癌变,最佳方案是内镜下摘除。错构瘤性息肉常多发,有可能引起肠出血、肠梗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建议行积极的内镜下治疗。对于腺瘤性息肉,如果病理提示尚未癌变,可以争取内镜下切除,一旦癌变,需完善检查,评估癌变的范围来决定行相应的手术方式。对于FAP,由于其迟早会发展为癌,必须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PJ综合征一般给予对症治疗,同时内镜下息肉摘除,定期复查胃肠镜。

  发现肠息肉的患者平时要适当参加锻炼,少吃油腻、高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粗粮、水果等食物,帮助肠道蠕动。当身体经常排便出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或粪便呈现细扁形等症状时,建议尽早去医院做肠镜检查,排除肠息肉和肿瘤性病变。

  汤文涛 许剑民(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
   第A10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
   第A11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
   第A12版:科创上海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8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康健园
   第ZF01版:中缝12-13
二维码
揭开肠息肉谜团
“医协体”促进跨区域协作
糖尿病足“中国式治疗方案”
前沿“侦察兵”守护心健康
本报信息
新民晚报康健园A24揭开肠息肉谜团 2019-09-09 2 2019年09月0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