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共同的专业
王宏伟一家三口分别来自于复旦、同济、交大医学院,从事一个共同的专业——皮肤科学。
上世纪80年代,王宏伟在河南焦作皮肤科工作岗位认识王秀丽,共同的志向、互补的性格让他们牵手。之后两人又去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读研和工作。“我们每天骑自行车到实验室,早上路边买10个豆沙包打发三餐,再带一个空的塑料瓶灌水喝。经常在实验室里呆一整天,外面刮风下雪都不知道。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没有丝毫感到生活的苦,只有对皮肤科学的热爱。”王宏伟说。
后来,夫妻俩双双来沪,逐渐成为国内皮肤病领域学术界的领军人物。
1996年,王秀丽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动力治疗皮肤肿瘤,之后她又创新性地将光动力技术应用于治疗良性增生性疾病,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完成机制和治疗参数研究,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皮肤的“中国标准”。
接着,王秀丽用光动力治疗攻克又一个难题——重度痤疮,成果被《2016年美国痤疮治疗指南》引用。目前,有上千家医院开展了光动力治疗,有近百万人次患者受益于这项新技术。光动力治疗已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法载入皮肤病治疗学,被誉为“转化医学”的成功典范。
王秀丽和她的团队还在国内最早开展光动力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将团队的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与全国皮肤科同道分享,积极推动和普及光动力治疗在全国皮肤科领域的应用。
王秀丽的成功,离不开丈夫背后的默默付出。在这样一对伉俪的情感和事业里,有融合一致的医学理念和人生理想。
关注老年皮肤病
王宏伟说,早年夫妻俩一起“瞄准临床问题、紧跟患者需求”,用光动力技术攻克临床难治性疾病。后来王宏伟开始关注老年皮肤病领域。在他看来,中国有2亿多老年人,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老年皮肤病也将急剧上升。而国内还没有一家医院以老年皮肤病作为主要学科发展方向,中国亟需一支关注老年皮肤健康的医疗专业队伍。
从零开始,王宏伟建立国内第一个老年皮肤病学组,让更多医生重视老年皮肤病学科;从编著老年皮肤病书籍开始,让更多医生有专业书籍学习;从制定老年皮肤病诊疗专家共识开始,让更多医生专业规范地诊疗老年皮肤病。目前,国内多个医学学会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老年皮肤病研究或治疗中心,一支保障老年皮肤健康的专业队伍已经日渐成熟并日益强大。
医学情怀延三代
王宏伟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是检验科的主任,埋头苦干一辈子,默默奉献给检验医学;母亲是肾内科医生,在国内最早一批开展血液透析。王秀丽的伯母陶其敏,曾将自己研发的中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注射在自己身体里,开创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事业。“前辈给予我们的是踏实和奉献,我们希望孩子能创新并坚守。”王宏伟说。
儿子王博,从小跟着父母辗转各地,多次转学,但学习成绩优秀。小时候他曾抗拒做医生,觉得爸妈很辛苦,给自己童年的陪伴也不多。可到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依然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医学,这可能就是“医学世家”的影响和血脉传承。他以高分考入交大医学院8年制博士,又赴海外留学。如今,国内外双博士毕业的王博,也成为一名皮肤科医生,延续了这个医学之家的初心与梦想。 本报记者 左妍
全家深夜“会诊”破解难题
3年前的一天,王宏伟接到外省政府部门的电话,邀请他会诊一个特殊疑难病例。患者曾辗转国内多家大医院,不能明确诊断,花完家里所有积蓄,孩子因穷辍学,网友发帖“农妇患怪病全身皮肤溃烂”求助社会,被多家网站转发,一时间引发社会热议。
回家后,王宏伟将患者病情告诉妻儿,一家人针对患者病情展开讨论,夫妻也因意见不一而争论,儿子负责搜索国外相关文献资料。“会诊”持续到深夜,一个清晰的思路呈现:这种“怪病”临床表现看似“坏疽性脓皮病”,实则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疾病——皮肤淋巴瘤。
第二天,王宏伟就搭乘航班前往外省会诊,经检查,最后确诊患者是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一种高度侵袭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