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拿什么来吸引现代观众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拿什么来吸引现代观众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舞台布景 至简
人物情感 至性
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拿什么来吸引现代观众
朱渊
歌剧《奥涅金》舞台布景 记者 郭新洋 摄
  明天至14日,拥有百年历史的俄罗斯国立莫斯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聂米罗维奇-丹钦科音乐剧院(以下简称斯坦尼剧院)携歌剧团、交响乐团、合唱团近200名演员,带来三场“原味”柴可夫斯基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以再续经典的方式,开启上海大剧院全新演出季,也为纪念俄罗斯诗人、作家普希金诞辰220周年呈上特别演出。

  昨日下午,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导演亚历山大·泰特尔带领记者来到后台,提前一睹简洁中见丰富的“奥涅金”。这部作品继承了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初心,尽可能突出演员的表演以传递更深刻的情感。

  “奥涅金厅”沿用至今

  由柴可夫斯基和希洛夫斯基携手改编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歌剧脚本,大部分采用了普希金的原诗。作品经过柴可夫斯基音乐和戏剧化的改编,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命运上升为全剧的核心,使故事呈现更强烈的悲剧色彩。咏叹调、咏叙调、合唱和重唱,以及俄罗斯浪漫曲、民族歌曲等旋律都充分体现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天分与作曲技巧。

  1918年,在戏剧表演流派创始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伟大导演聂米罗维奇-丹钦科的帮助下,莫斯科大剧院歌剧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的第一部作品正是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922年,尽管经济困难、布景简陋、没有服化,这部只有钢琴伴奏版的歌剧首演仍然在莫斯科引起巨大反响。1941年,大剧院歌剧工作室和丹钦科之后建立的莫斯科艺术剧院音乐工作室合二为一,成为今天的剧院。

  时至今日,《叶甫盖尼·奥涅金》已成为剧院上演千场的象征和保留剧目,而“奥涅金厅”门廊的元素也被设计在了斯坦尼剧院标识上,延续至今。

  极简设计意味深长

  为了纪念该版本的诞生,由“奥涅金厅”门廊演变而来的剧中建筑元素,主人公塔季扬娜的闺房和圆柱造型的树干都得以保留。相比俄罗斯传统歌剧恢宏灿烂的豪华布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舞台简直可用简单甚至简陋来形容,但这份极简中却注入了导演泰特尔和设计大师大卫·鲍罗夫斯基的思考。

  八根黑白两面可旋转呈对角线斜向排列的圆柱将舞台一分为二,随着黑白两色的转变,将场景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之间切换。泰特尔坦言,原本大卫·鲍罗夫斯基的初稿给出的是四根立柱,但为让舞台更具空间感,让俄罗斯的气息注满舞台,才有了如今更具现代结构感的呈现。

  虽说此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已盛演70年,但泰特尔仍然相信他们的这一版本是顺应时代的产物。”我们保留了柴可夫斯基创作时的原始情感,制作了和现代生活更贴近的版本。”在泰特尔的眼中,符合时代的作品并不等同于舞台上得有银行和地铁,人们需要穿着现代的服装、说着如今的流行语,那都是流于表面的功夫,“真正合乎时宜的作品是能激发情感,让现代观众产生共鸣的。”

  而斯坦尼剧院所要做的作品,就是在舞台布景上做减法,将空间留给演员,在表演上做加法,让他们呈现更加丰满立体的人物,从而让人们从人物情感中体会作品的深刻。       本报记者 朱渊

  【相关活动】

  结合开幕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上海大剧院打造了一系列与演出相关的艺术体验和教育活动,包括一楼艺术长廊的“跨越百年的音乐诗篇”联合特展、“《奥涅金》的情爱之殇”艺术课堂,“从普希金到柴可夫斯基”的对话大师活动、线上读书会,以及舞台后台探班等免费活动,重温普希金与柴可夫斯基的经典之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专版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14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5版:夜上海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新民旅游
   第A19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决胜时刻走心 峥嵘岁月燃情
舞台布景 至简 人物情感 至性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2舞台布景 至简
人物情感 至性
2019-09-10 2 2019年09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