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底,上海出台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上海“晚7点至次日6点”夜间经济的繁荣发展。晚上逛商场、尝小吃、喝咖啡、泡酒吧、流连小型博物馆、打卡文创类商店……上海整体夜生活氛围渐浓;而在互联网经济及电子化消费的浪潮之下,还有另一种夜间消费活动也急剧升温,那就是:深夜点个外卖,享受到家服务。以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行业,正在助力上海夜间经济发展,在丰富市民生活的同时,也给各方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应。
数据说话:上海夏季夜晚外卖订单同比增长64%
饿了么统计了今年6、7月晚上9点到凌晨5点的订单大数据,发现上海2019年6月以来,夜晚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64%,越来越多上海人开始在夜晚下单外卖。其中,7月夜晚外卖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57%,环比6月增长4%。
饿了么数据显示,夏季夜晚订单高峰主要集中在晚上9、10点。相比全国来说,上海的夜晚订单高峰相对更集中,晚上9、10点的订单占比比全国高出3%。
以前夜间经济主要依靠实体商圈,到了深夜,市中心热闹依旧、郊区却冷冷清清。现在通过线上平台,降低了市民享受夜间经济的门槛,实体商圈较少的郊区外卖订单量和增速反而比市中心更高,一方面说明上海郊区夜生活氛围渐浓,夜间经济潜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也令郊区市民同样有满满的幸福感。
饿了么的数据正好说明了这一点。今年6、7月,浦东新区、闵行区和宝山区分列夜晚订单量排名前三;夜晚订单同比增速方面,崇明以139%的增速领先,其次是金山区(增速为57%)。不考虑人口因素等影响,光从时段偏好来看,全市夜晚外卖偏好度最高的是宝山区和嘉定区,夜晚订单占全天份额均超过12%,是上海平均订单占比的1.2倍;其次是青浦等区域,夜晚订单占比为11%,说明上海郊区消费者更偏好在夜晚下单外卖。
最热门宵夜是烧烤,最偏爱还是本帮菜
与全国大部分城市一样,上海深夜订单量最高的宵夜品类为烧烤,其次是炸鸡和汉堡薯条。其中,上海深夜烧烤订单量占比是白天的5倍多。
但从偏好度来看,毫无意外,饿了么数据显示,上海人深夜最偏好的菜品依然是上海本地菜,上海菜在上海人夜宵中的占比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倍。同时,上海人深夜对沙拉、粤菜和牛排等也相当偏爱,可见上海人就是偏爱精致宵夜。
除了外卖下单宵夜之外,饿了么数据显示,越来越多上海人开始在夜晚下单宠物用品、应急药品和酒等非餐商品,2019年夏季以来,这些品类夜晚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倍、1.5倍和1.4倍。
饿了么数据显示,药品订单增长最快的前两个区域为闵行区(+1.9倍)和嘉定区(+1.9倍)。这些远近郊区非餐订单高增速背后,是相比美食来说,夜晚线下超市、医药等商业资源更有限的现实。而外卖平台延伸了零散商户深夜的服务半径,消费者夜晚包含应急在内的多元需求都可以通过外卖骑手的快速配送来满足。
从高速增长的夜晚品类来看,鲜花、咖啡等非餐品类订单增长显著,可见上海消费者夜晚的生活需求正在变得更为多元。同时,蛋糕、小龙虾、日韩料理、小火锅等高速增长背后,是上海消费者宵夜种类的品质升级,哪怕深夜孤身一人,一人食也要吃得更好。
医院、陆家嘴、张江高科深夜点外卖人群集中
晚上在家吹着空调、吃着外卖、看着电视剧,当然是一种享受,但深夜点外卖的不一定是休息的人群,更有奋斗的人们。
饿了么数据显示,与北京、广州、杭州相比,上海夜宵用户中来自小区居民订单占比显著较高,约近七成,其次相对较高的是来自医院的订单占比;同时,陆家嘴和张江高科的白领深夜加班点外卖也非常多。这也表明,上海的夜间经济不仅是日间经济的延续,同时也有自己的特点。
对于很多不得不熬夜奋斗的人群来说,外卖解决了他们很多问题,骑手也成了他们“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上海一家大型医院工作的李超博士,他所在的科室经常做一些大型手术,有时一台手术超过24小时,外卖就是他们保持体力的能量来源,“半夜医院食堂也关了,外卖是唯一的渠道。”
手术时点外卖的要诀就是食用方便,不能带汤汤水水,而如果是值班时点外卖则比较注重健康,“如果一天都没有吃水果,就会点个果切或者色拉。”李超所在的科室有100多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生活节奏。”而医生护士和饿了么外卖小哥也已经达成了一定的默契:如果地址定位在病房或者办公室,小哥就会打电话通知,如果定位在手术室,那小哥就不打电话通知了,每个楼层的手术室在哪里,外卖该放在哪里,小哥心里都非常清楚。
而在陆家嘴一家证券公司做证券分析师的张宇,每天上班时间为早8点半到深夜11点多,如果要赶项目报告的话,需要加班到凌晨1、2点。深夜点外卖,他也吃得毫不含糊,还会根据季节点单,比如夏天吃小龙虾、麻辣烫,冬天吃羊蝎子,而每次宵夜,也都会有四五个人一起点单,在茶水间一起分享。领导请客时还点过2000多元的烧烤,那是整个部门一起加班到凌晨。
拉动商家营收,推动商家转型升级
饿了么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上海夜间各小时平均活跃商户数以年均52%的速度增长,其中凌晨3、4、5点活跃的商户数年均增速超过100%,可见上海夜间活跃商户快速增长,上海夜晚也因为活跃的本地生活消费而“变长”。
王美珍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她今年60岁,和丈夫一起经营着一家24小时营业的上海风味小店。谈起自己的生意经,王美珍最得意的就是发展了订餐业务,尤其是夜间订餐极大地带动了营收增长,“我店里光就纯粹靠客人来堂吃,维持这个店肯定是不行的。夜宵订单,我就说一个点,比如说是晚上九点到凌晨一点左右,平时的话200单左右,双休日的话要多一点。这个时候可以占到订单量的百分之四五十左右。”
夜间经济发展起来,商家也纷纷出新招“留老客、引新客”,要不然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这种竞争又形成良性循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加入夜间消费。“主攻”小龙虾的红盔甲上海长寿路店店长钱纪洪说:“我们配送范围从最初的8公里以内,现在缩减到现在的6公里以内,就是为了更快送达;口味方面,我们研发的冰镇酒醉小龙虾、冬荫功小龙虾都非常受食客欢迎;而且我们也针对暑期小孩放假的特点,推出了相应的二人套餐活动,就是大人带着小孩就餐的这种。”
互联网经济之下,不仅丰富了上海市民的夜生活,也让城市失去的记忆重新找回。比如寿宁路夜市曾是“小龙虾一条街”,2018年寿宁路整治后不少龙虾店都搬去了淮海中路45号美食城内,相比过去每家店都有足够的堂食空间,进了美食城之后堂食空间相对局限,更多商户开始发展外卖,“线上夜市”重新出现,并且辐射了更多的群体。
骑手是活跃的上海夜间经济的一个缩影
在上海,以饿了么为代表,超过6万名的送餐骑手戴着头盔、穿着工作服,骑着电瓶车,载着一份份热气腾腾的夜宵,穿梭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构筑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王建军,做送餐骑手已经两年多了,主要工作区域在长寿路沿线。他表示,今年这个夏天接到的订单量明显增多,比起之前的一天40单,现在一天能跑60到70单,“订单要跑得多,尤其要把握夜宵时段。”
而今年36岁的谢科举在陆家嘴区域送外卖已经4年了,每天早上10点开始接单,跑完午高峰之后会在下午1、2点时午睡以补充精力,在晚高峰之后,8到9点他稍作整顿,就要开始为夜宵单忙碌了。
“陆家嘴没有我没去过的高楼。”谢科举这样说,也因为楼太高,有时候等电梯太慢,谢科举会直接爬二十多层楼梯,有些高楼不允许外卖上楼,只能通知用户下楼来拿,有时候用户还在开会需要等很久,他只能先送完其他订单后再折返送这一单。陆家嘴东方明珠区域路段禁止非机动车通行,外卖小哥大多数情况要靠步行送餐,谢科举的微信运动排名一直在朋友圈遥遥领先。
骑手们用自己的辛劳,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不错的收入;更重要的是,骑手们也是上海活跃的夜间经济的一个缩影:奋斗着、享受着、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