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创新引领,推进产业融合,释放综合产业带动力 推进资源的开发开放,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等文化场馆和设施,有机融入旅游产品和线路;推动文化旅游的夜间消费,上海发布了首批夜间文旅产品Shanghai Pass,首批有100多家文化旅游企业上榜;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推动黄浦江游览提质升级,加强水岸联动,推出“快线游”等新游线。
■ 坚持功能提升,推进空间融合,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 今年上半年,上海推出了一批文化旅游新空间,比如K11商场等,并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下半年还将推出一批符合标准的商旅文集聚融合的城市文化旅游新空间,形成一批内涵丰富、引领时尚的文化休闲区域。目前,上海已有近60家民宿拿到“准生证”,未来将在提升民宿服务功能、提高标准化运营上下功夫。
■ 坚持共建共享,推进服务融合,提高市民游客满意度 按照精细化、便捷化、国际化要求,构建“123”公共服务体系,体现上海城市的形象和城市魅力。“1”是打造“城市文化旅游会客厅”,“2”是建好建强社区志愿服务者、讲解员(导游员)两支队伍,“3”是充分发挥城市形象推广、文旅资源发布、文旅移动服务三大平台作用。今年,上海还将构建文化旅游资源发布机制,上线“一机游上海”文旅综合服务移动应用。
■ 坚持开放互建,推进交流融合,提升城市形象展示度 长三角一体化是国家战略,文化旅游是一个大平台。上半年,上海市文旅局推出“畅游长三角惠民一卡通”产品,长三角“名城、名镇、名村、名山、名湖、名园、名馆”等精品旅游线路等;结合十二艺节、F1大奖赛等重大活动,推长三角精品线路,下半年还将全力办好旅游节、国际艺术节,特别是抓住进口博览会举办契机,做好“家门口”的主场长三角文旅推介。未来,长三角地区将共同编织一张监督网,打破旅游业执法的地域限制,联合发布文旅企业“红黑榜”,持续提升长三角文化旅游吸引力、竞争力。
明晚,2019上海旅游节将开幕。为让外国游客深度了解中国文化,上海将举办一系列体验活动。“上海是个国际化大都市,旅游节特别推出上海民俗特色旅游活动,吸引更多国际游客。”于秀芬介绍道,比如,举办“一带一路”民俗文化展,组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表演团3队在东方明珠广场进行为期5天的表演活动;推出闵行“上海国际家庭日”嘉年华、静安“弄堂风情游”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