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地震带、15小时极限挑战装台、在剧场过中秋,这次巡演耗时长、节奏快,辛劳程度远超想象,所到之处皆好评如潮,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观众要比上一次“万里行”年轻得多。对于这群激情洋溢的戏曲人来说,哪怕是回到上海也来不及休整,因为,下一场演出的筹备已经在等待着他们了。
经典流传
首站济南演出时,国家京剧院的乐队成员也来到现场观摩,琢磨着“同样是演《智取威虎山》,为什么我们就是学不像”的问题。其实,从台前到幕后都可以得到解答。从1958年创排至今,上京推出了七代“杨子荣”,前辈们一个动作一句台词地传帮带,嫡系血脉一直没断过。练功房和舞台是对每一代杨子荣最好的锻炼。今年第七代“杨子荣”吴响军、赵宏运亮相,背后离不开第四代“杨子荣”何澍每天都在排练厅的悉心指导。这次巡演,不仅有第六代的傅希如、蓝天,吴响军也参与了其中3场演出。
剧场后台,整齐挂着一件件军装,桌上反扣着一顶顶帽子,铁皮架子里是一双双长靴,翻开靴筒,细看帽子内部,里面用各种笔迹写着演员的名字,重重叠叠。这些服装大部分是从首演时就沿用至今,比现在的演员年纪都大。舞台布景虽然几经更新,但在样式上也没有太大改变,只是调整得更适合现代剧场。
记忆共鸣
此行巡演城市从山东济南一路西行到宁夏银川,这是上海京剧院的品牌大戏首次在银川全本上演。按照惯常巡演路线,银川并不“顺路”,上海京剧院此次宁夏行,离不开当地主办方的推进与观众的期盼。济南站1600席满座,斩获单场55万元高票房,重庆站甚至在第一排座椅前利用乐池空间加了3排座位,在最后一排座椅后也加了一排,临时“扩容”来满足山城观众需求。
作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不少观众都是奔着初代杨子荣童祥苓的电影和京剧记忆来的。时隔数十年,走进剧场看到现场演出,他们还似当年一样振奋和激动。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一批来自江北区的退役军人代表和优抚对象代表走进剧场,重温峥嵘岁月。在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64岁的戏迷唐慧湘在演前见面会上高声跟唱着每一句唱词,脑海中浮现的是小学时在文艺宣传队里参演《智取威虎山》时的自己。还有更多大中学生,在口碑的影响下走进剧场,感受这部现代戏中当仁不让的经典。
克服困难
一辆装着全部舞美道具的解放牌卡车,在路上一开就是20多天。这次巡演周期短,演出安排密集,有4场演出都要在15个小时内完成道具车进景、装台、合成、试音响、演出、拆台、装车等工作。连日演出,演员们换洗的水衣无法晾干,服装组的工作人员就用熨斗一件一件熨干。粗糙的双手奉献了精细的成果,这样的评价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巡演途中,剧组多次遇到地震。9月2日团队所乘火车途经甘肃时,兰州发生3.3级地震,导致火车晚点近3小时。在四川各市演出时,宜宾市长宁县发生3.9级地震,内江市也连震多次,成都震感明显。大家没有耽误演出,也无一人抱怨。有人伤病后,团队其他成员马上补位。当中途有人需往返北京、上海参加各项演出任务时,其他队员自觉承担起剩余的工作。川渝地区饮食偏辣,不少人台下闹肚子,上了台却能做到让观众浑然不觉……怀着对经典的敬畏和对上京品牌的全力以赴,孤胆英雄杨子荣,在传承中焕发新貌,再一次在祖国各地撒下了海派京剧的种子。 本报记者 赵玥
相关链接
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自1958年创排以来,历经无数修改和打磨,成为上海京剧院经典保留剧目。1991年恢复演出以来,该剧成功演出600余场,孤胆英雄杨子荣红遍大江南北。60年来,陆续出现李仲林、童祥苓、张学津、章晓申、何澍、李军、范永亮、傅希如、蓝天等六代“杨子荣”。今年上海京剧院还推出了第七代“杨子荣”吴响军、赵宏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