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演绎“最美群鹰”
     
2019年09月1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们头顶上,没有敌人的位置
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演绎“最美群鹰”
吴健 杨友 郭栋 张龙
歼-11B歼击机携带格斗导弹执行海上任务
歼-11B歼击机实施海上低空突防
■ 当“金头盔”遇到新民晚报
■“辽东雄鹰”枕戈待旦 万全 摄
■ 歼-11BS双座歼击机出征
座舱内的飞行员视角
■ 飞行员观察敌情
战鹰腾空而起
穿戴好个人装具的飞行员奔向战机
■ 歼击机编队前出进行对抗训练
■ 退伍兵在微信里感谢昔日战友的赠礼
■ 消防战士同心爱的战鹰合体
  特派记者 吴健 通讯员 杨友 郭栋 文 特派记者 张龙 摄

  “This is PLA Air Force speaking. You are about to enter the Chinese airspace. Leave immediately! Leave immediately! ”这段英文出自这些天央视播放的空军强军宣传片《鹰击长空 为国仗剑》,汉语意思是:“我是中国空军,你即将进入中国领空,立即离开!立即离开!”如此霸气的喊话,出自被誉为“辽东雄鹰”的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

  “辽东雄鹰”还有个唯美的称呼——“最美群鹰”,作为改革强军中的新生劲旅,他们驾驶歼-11B战机,展翅东海、战巡南海、砺剑戈壁、演兵塞外,出过七名“金头盔”飞行员、拿过空军两次“天鹰杯”(注),道道航迹都让人热血沸腾。当其成为“网红”之际,记者有幸来到他们的战位中间,面对外界不吝的赞美,这些勇士没有太多激动,其中一个回答让人印象深刻:“能力与肌肉一样,只有锻炼才能成长。”

  去看看就知道

  美国兰德公司曾在2017年发布报告《制造飞行精英》,有这段描述:“(中国空军)对装备现代化的自信,正转变为对飞行员技能的重视……他们防止集中尖子飞行员‘练为赛’而非‘练为战’的情况。”记者转述这番话后,身为“金头盔”的王永同旅长笑了笑,“说什么不重要,去看看就知道”。

  “去看看”的是贴近实战的体系对抗训练。在机场,机械师飞快拔插销,撤轮挡,所有人都把身上易造成FOD(异物损害)的东西抓得紧紧的,这一小动作“只有飞行员才懂”(防范异物遗漏跑道,导致发动机吸入)。以副旅长耿丽笋为首的多名飞行员在机械师陪同下,各自环绕任务机一周检查后跨入座舱,按顺序完成发动机启动,完成无线电通话程序并进入塔台管制。看到机务兵放下红色信号旗后,飞行员把油门一推,战机依次滑向跑道尽头,腾空而起。

  演练一开始,红方数架歼-11B向目标空域前出,执行开辟空中通道任务,凭借雷达情报优势,他们迅速上升高度,抢先锁定并击落蓝方战机。

  “猎鹰x号,空中威胁肃清。”

  “猎鹰x号收到。”

  “猎鹰x号”正是耿丽笋,他指挥的空中分队开辟空中通道后,突击兵力迅速出动,对蓝方某海上方向目标精确打击,可返航时,蓝方机群突然偷袭,红方双机密切配合,“我们打掉两架(蓝方)飞机后,另两架见势不妙,做了个机动,随即又对我们形成威胁,我马上命令僚机锁定其前位机”,最终有惊无险。这个架次回来,大队长侯庆龙说:“一旦战机起飞,我们就要保持适度紧张,高度警觉,就像刚才,若因达成战术目的就放松警惕,很可能被蓝军偷袭。”这个波次结束后,参训战机陆续返航,可补给油料后又起飞了,一直持续到深夜,而且训练空域涵盖陆地、山谷、海洋等多种地域。

  “常态化组织这种对抗训练,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手段构建逼真战场环境,多种方式设置复杂对抗条件,面向未来战争,不断提高飞行人员全时全域作战能力。”王永同旅长很平淡地表述了刚才的一切,当记者更深入地询问其目标时,这位外表硬朗的军人写下这样的寄语:

  “我们头顶上,没有敌人的位置。”

  胜利是有原因的

  剥夺“敌人的位置”,全旅上下是用勤奋和思考去接近这个目标。

  “有勇气够吗?”“金头盔”吴其君向记者谈起体会,“空战首先是科学,然后用勇气给胜利加码。”“现代空战时兴‘超视距’(BVR),飞行员不照面,光用中距空空导弹互射,形同隔山打牛。”可他偏偏在空战对抗中曾让中距导弹“破功”,那一回,自己开的歼-11B同某型歼击机较量,“战斗在近百公里外打响,我用经典的低空突防去规避‘敌’方雷达,但在对手‘水银泻地’般的战场监控面前,被发现的概率仍很大,可我的导弹告警器一直没响,内心隐隐有种不安,”吴其君描述,“直到接近目标十多公里时,告警器才瞬间狂鸣,我潜意识里吼自己:‘大机动置尾摆脱!’战机就像愤怒的狮子急速转身,甩掉模拟来袭的导弹。”事后得知,对方有意放一码,等吴其君进入中距弹最佳射程再开火,但他利用平时掌握的机动数据,以能量优势冲出“死亡地带”。

  吴其君坦言,进入信息化时代,“拿数据说话是战训常态”。忆往昔,刚接装歼-11B时,飞行员未必了解战斗状态下的飞机及其机载武器的功能极限(俗称“包线”)在哪,一切得靠自己摸索。“我们看训练视频,犹如上解剖课,一秒八帧的画面,反复回放,把关键细节变成肌肉记忆。”通过长期实战化训练获得的数据,让吴其君和战友对各种空战态势有了整体把握,计算转弯坡度、攻击距离乃至如何使身体承受更高载荷都能心里有数。

  另一位“金头盔”侯庆龙告诉记者胜利的另一层含义,“干掉敌机固然是歼击机飞行员最有价值的任务,可放在作战体系里,有时答案没那么简单”。刺激侯庆龙的是一场大规模体系对抗演习,几十支部队、近百架不同飞机、数十台套雷达、防空系统全要素对抗。“雷达显示屏上密密麻麻的目标,不停闪烁的红色告警信号,纵横交错的火力和信息网告诉我,这才是真正的战场!”侯庆龙记得,他所在的歼击机群负责掩护一批歼击轰炸机去扫除对方地面防空系统,对方还有拦截机压阵,“我不能只考虑去消灭敌人一两架飞机,而是掩护歼轰机有效突防,意味着我们空中编队时,须切实掌握真实‘敌’我数据,根据对方武器射击包线不同,‘敌’防御纵深差异,灵活配置我方机群空间距离,必要时,宁可牺牲自己,换取突击机群胜利。”

  实际上,与记者交谈的“金头盔们”都强调数据是“制胜砝码”。在增进融合度上,该旅更注重从数据、战例中萃取经验:一本本训练笔记,一套套作战战法,记录他们与兄弟单位训练交流的经验成果、成败得失。该部飞行员对各主战装设备,从战术运用到武器性能参数都能脱口而出。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形成了一个战场实用数据库,做到敌变我变、灵活应变。

  无名的“金头盔”

  穿行在机棚和塔台之间,记者感到各个岗位上的官兵都充满责任意识,“把好关口”是常见的口头禅。吴其君说,自己不仅信任天上的僚机,也感激托举自己升空的地面保障人员,他特意指着负责修理的军士长马万昌和场务连指导员刘珍蓝说:“他们是无名的‘金头盔’。”

  马万昌介绍,就机械专业而言,很多国家是“一机一师”制,即一架飞机由一位机械师负责。机械师负责面最广,飞机机体和发动机都是他的事,是飞机的第一责任人。与之配合的还有负责航炮、武器挂架和火控系统的军械师,管电源、仪表的特设师,负责火控雷达的航电师等等。吴其君不忘插一句,机务人员的责任相当大,“机械师才是歼击机真正的主人,飞行员只是使用者”。

  只要起飞落地一次,哪怕在天上只转三分钟,这套人马必须全部上来,一个不能少。每次下来要做哪些工作,“本子”(机务维修的条令条例)上全有。马万昌还提到一个细节,给歼击机盖蒙布都有讲究,“像座舱盖上的蒙布与玻璃接触的一面必须是绒的,目的是不划伤舱盖玻璃。”记者好生诧异,能顶住高速飞行冲击的座舱盖玻璃居然不耐划?马万昌解释,耐划就得加硬,座舱玻璃就加重了,而加重的分量用在别的方面岂不是更好。果然,在一次嵌入式采访中,记者见证了这一幕。

  至于刘珍蓝所在的场务连,一项重要任务居然是驱鸟。“在国际航空联合会的定义里,鸟撞飞机属于A类安全事故,随着空军装备更新、训练强化,鸟撞防治的压力也很大。”刘珍蓝形容,驱鸟可不是简单的“打鸟”,需要多种手段,在开飞前为任务机净化空域,比如震耳欲聋的煤气炮,播发鹰啸、雷声的驱鸟车等等,“我努力避免鸟儿的欢叫和飞机的轰鸣形成矛盾。”刘珍蓝如是说。

  而在一场训练的间隙,记者和场站内的消防车打了照面,它每逢开飞都会到场,防范险情。记者注意到,消防战斗服整齐叠放在座位旁,头盔、消防靴、对讲机等一字排开,一旦发生火情,消防战士能在20秒内在驾驶室完成消防战斗服和防护装具穿戴。据说,他们保持着晚上睡觉鞋尖朝外、衣服叠放整齐放在枕边的习惯,一旦半夜遇到等级转进、紧急集合或者其他突发情况,都能第一时间冲向战位。

  编外的“雄鹰”

  军人的群像都是那么刚烈,可他们内心深处又有多少似水柔情呢?刚经过大过载机动下来的副旅长耿丽笋和记者唠起家常,“干这一行后,我曾想过女儿大概不会喜欢我了。”孩子降生后,忙于战备训练的耿丽笋只能把那份爱深埋在心里,“两岁前,很晚回家的我只能悄悄凑到丫头跟前静静凝望,没想到孩子会有感觉,睁开眼大哭。”耿丽笋顿了一下,“孩子两岁到八岁的期间,我又到西北飞了四年半,每每电话里听到闺女的声音,心里都有说不出的滋味。”“那么,现在呢?”记者急切寻找着答案,“好多了,孩子毕竟懂事了,明白爸爸工作的意义,当然嘴上还厉害的,我说‘爸爸要上班喽,要不要爸爸走呀’,她可不示弱,‘你走呗,反正我习惯了’。”记者相信,孩子内心的答案一定是相反的。

  “‘辽东雄鹰’可不止我们这些当兵的,还有那些编外的‘雄鹰们’。”耿丽笋描述道,官兵和自己的家人似乎形成某种默契,任何事情都是“报喜不报忧”,尽可能把压力留给自己。经历过空中特情、冲过鬼门关的耿丽笋清晰记得,当自己有意云淡风轻地把事情“消化”时,亲人却从《新闻联播》里知道儿子身上刚刚发生了什么事,“母亲知道我的情况,她把感情总化作最朴实的一句话,你一定要在部队上干好!”

  亲情之外的战友情,让记者难以停下手中的笔。当快要离开这种充满战斗气息的部队时,记者新认识的一位机械师分享了两个微信截屏,是和一周前才退伍的战友有关。第一张是机械分队一起凑份子从飞机厂买来的歼-11B模型,赠给这位战友,他的留言是“我没哭!只是眼睛里进了‘钻头’(机务工具),感谢我可爱的机械分队,可爱的家人们”。第二张是大家给他办的送行宴,退伍兵是这样写的:“劳苦不是主题,走不出的是内心!”

  这是新时代里多么可爱的人啊!

  注:在空军部队,“金头盔”授给对抗空战比武中最为优异的飞行员,“天鹰杯”颁给在对抗空战比武中取得团体第一的航空兵部队,在空军部队中树立起“练为战”的导向。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专版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康健园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军界瞭望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10-15
我们头顶上,没有敌人的位置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A23我们头顶上,没有敌人的位置 2019-09-16 2 2019年09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