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70载,普陀区残疾人的艰苦创业,自强自立,自尊自爱,奋发有为,生活不断改善,一起走进最具获得感、幸福感的新时代。
值此新中国70华诞到来之际,广大普陀残疾人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歌颂祖国美好明天,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倍感珍惜,对同圆小康梦充满信心。其中,一批共和国的同龄人感触尤其深刻。壮丽70载,奋斗新时代,普陀残疾人衷心祝愿祖国的明天更加繁荣昌盛!
幸福夕阳无限“红” 老党员一颗丹心化丹青
——视力残疾人宋春和埋头“红色”创作,歌颂新中国辉煌成就
八旬高龄的视力残疾人宋春和与共和国一起经历过许多风风雨雨。从儿时扛着红缨枪站岗放哨至今,他始终坚持初心。虽年事已高,视力严重下降,他仍把自己对祖国和党的热爱倾注在笔尖,埋头红色题材的书画创作,将一颗丹心化成笔墨丹青,歌颂新中国翻天覆地的辉煌成就。
从小跟着共产党走
宋春和出生在苏北的新四军革命根据地。儿时,爸爸常推车帮苏北根据地的新四军运物资,他则是儿童团的小团员,拿着红缨枪站岗放哨,他还记得,当时村头的砖墙上画着毛主席头像,还写着“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的宣传标语。
长大成人,他在汽轮机厂工作时曾荣立三等功,后参军入伍,是部队里的“五好战士”“神枪手”。业余时间,还利用自己的画画特长,积极参加宣传工作。作品《天天练》《因地制宜练硬功》等被军事博物馆收藏,或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报刊上登载。退伍后,进了上海电视台,除了担任党政工作外,还参加过近百部电视剧的拍摄,忙起来就没日没夜,以至于落下青光眼的毛病。再加上术后顾不上休息又扑在工作上,导致视力下降,成了视力二级残疾人。如今,退休多年的他,退而不休,继续参加社区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为和谐社会贡献更多能量。
见证共和国70年巨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宋春和珍藏这天出版的上海《大公报》,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激情岁月。
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宋春和刚来上海时,乘船从十六铺码头下来,走在外滩,身后传来“铛铛铛”的声音,他都没反应过来是有轨电车在提醒行人注意避让,因为,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见有轨电车。
后来,到电视台工作,单位里已经有了吉普车。一天上午,他和同事坐吉普车去郊区,下午回来时,路面的柏油晒化了,随着车轮飞驰,一坨坨柏油甩到后座上,他的衣服和脸成了大花脸。回到单位,大家下车一看,哈哈大笑打趣说:“老宋,你怎么变成非洲人了!”那天,宋春和报废了一件的确良衬衫,那可是当时的奢侈品呢,由不得不心疼。不过,几十年后再想到,却只觉是艰苦创业路上的一件趣事。
说起70年来的变化,宋春和还记得,过去一条弄堂只有一部公用电话,弄堂里经常传来“张阿姨接电话”“王阿姨接电报”的喊声。现在,窗外传来的招呼声变了内容,喊的都是“某某某,快递”“某某某,外卖到了”,社会变迁由此可见一斑。
老党员痴心红色创作
视力下降,导致眼睛残疾后,宋春和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是普陀区特别关注的人群。近年来,老宋陆续得到了放大镜、老花镜、多功能手杖、多功能手表等辅具的配发。其中,多功能手杖是普陀区残联为行动不便的残疾老人度身定做的辅具,既能听广播又能当小夜灯,还能在紧急情况下鸣笛呼救,助残员手把手地教会他使用,他觉得特别方便。还有一枚放大镜,也是他日常生活特别是书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区残联和街道残联组织了各类残疾人活动,助残员也都想着老宋,给他送去无障碍电影的电影票,有时邀请他参加活动,还细心关照他“出门看看清爽,不要坐错车”。
比共和国还要年长的老宋越来越深地感受到,改革开放让神州大地焕发生机活力,近几年来,上海更是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全部倾注到毕生追求的书画创作中,有了更多“红色”佳作。
2016年,他创作《党员的心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抒发“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的党员心声;2018年,他又着手创作版画《志愿者的身影》,刻画上海志愿者们在雪后清理积雪的场景;2019年,他以大飞机在上海成功试飞为题材而创作完成了水粉画《伟大成就,始于梦想》。因为视力十分有限,即使使用放大镜,画画也很费力,所以,他现在创作一幅作品往往要一年时间。尽管如此,这个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仍笔耕不辍。最近,他又在构思和创作新作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灵感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讲话。
在普陀残疾人中,还有许多人像宋春和一样,深深热爱着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默默耕耘,永葆一颗奋斗之心。
普陀选手70岁出征全国残运会 老当益壮乒乓球台展风采
在9月1日闭幕的全国第十届残运会上,有一位选手未获奖牌却大放异彩,引来记者争相采访。他,就是整个运动会上年龄最大的选手——普陀肢残人吴明飞。这位70岁的乒乓老将经历过共和国的风风雨雨,见证着不平凡的道路,一路上收获了许多喜悦与幸福。夕阳晚晴红艳艳,埋头于葫芦丝演奏和乒乓运动的他,用专注和付出,展现出普陀残疾人的风貌。
1949年出生的吴明飞,从初中开始,就经历过许多大事件。那时,自幼喜好美术的他报考华山美校,却在考试一周后接到了废除考试的通知。幸好,时代在继续前进,他的美术梦没有夭折。进工厂车间干了一两年,报纸上开始重新出现广告,厂领导看到他出黑板报的才能,调他去工会设计广告、画毛主席像,一时间小有名气,还被抽借到景德镇,爬上脚手架,画十几米宽的巨型毛主席像。
高考恢复后,他被单位送去脱产读书,在上大美院续上了美术梦。后来,遇上下海潮,他辞职下海开起广告公司,生意做得挺不错。可惜,电脑时代的来临淘汰了一批人,吴明飞的广告公司也在2000年关张了。幸好,那个时代娱乐活动不多,老中青三代人都爱打乒乓,所以,他的乒乓球馆一直开得十分红火,自己也把乒乓球打得越来越好。在上海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还获得过50岁以上男子组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65岁时,吴明飞被电动车撞伤右胯致残,幸运的是,他是个乐观积极的人,几乎没有太大的情绪波折,就适应了新的身份,继续活跃在乒乓赛场,投身到残疾人运动会中。2018年,他在第十届残运会乒乓球预选赛上拿到了单打全国第6名,虽然最终未能在今年8月的第十届残运会上获得名次,却因为老当益壮的表现,成了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的“名人”,展示出了上海大都市残疾人的风采。
积极备战乒乓球赛之余,吴明飞还有一个新的爱好——吹奏葫芦丝,还获得过全国性比赛的金奖。老吴住在新中国第一个人民新村——曹杨新村,楼前屋后的河浜和长廊环境优美。每晚,他都会在长廊里练习吹奏,还经常义务授徒。晚风徐徐,老吴情不自禁,将对幸福生活的赞颂寄托在悠扬的乐曲声中,随着清风传递给周围的每个人。
让石头活起来,让生活美起来
听力残疾人刘根鑫是新中国的同龄人。从小听力不好,再加上年轻时参加抗洪时耳朵多次发炎未及时治疗,导致听力残疾。然而,他却在石雕的微型世界中找到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沉迷于石雕世界中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力量,将中国传统艺术传承发扬,让更多人在冷冰冰的石头中看到火热的生活、火热的梦想。
1992年,刘根鑫偶然看见一枚印章,煞是精致,心生喜爱,工作之余开始练习篆刻,手艺渐精,继而又爱上了石壶微雕,最小的壶只有指甲盖1/6的大小。半路出家的刘根鑫自学成才,为了自制刻刀,拆过自行车坐垫下面的弹簧,也折断过家里的钢锯,甚至为了打磨一把刻刀而彻夜未眠。
刘根鑫喜用青田石、寿山石等天然石料。有一次他淘到一块特别的石头,模样不好看,颜色却很少见。为了创作这块石头,他整整想了三年,突然被菜场里买回的一袋螺蛳激发出灵感,雕出一把几可乱真的螺蛳壶。
1999年,中国女足进了世界杯决赛。刘根鑫激动极了,刻了一把足球壶。壶身是足球造型,壶嘴是“翘大拇指”,壶盖是裁判的口哨造型,壶柄是1999年的99字样。虽然最后中国女足输了点球大战,屈居亚军,但这却是中国足球史上值得纪念的时刻,这把壶也成了刘根鑫最喜欢的一把壶。
除了雕刻石壶,刘根鑫近年来还制作微缩木匠工具、微缩家具等手工艺作品。2015年,刘根鑫在上海市民文化节比赛中获得“百名市民手工艺达人”称号。这几年,他的视力大幅度退化,无法继续从事微雕,刘根鑫依然信手拈来,利用废品做成手工艺品,让孙子带去幼儿园。瞧!啤酒罐变成了华丽的座椅,塑料瓶变成了美丽的花盆,牛奶盒变成了温馨的房屋……每一件手工作品,都在细节处花了心思,环保的理念也在无声中传递给了孩子们。这些生活中的真善美,正是刘根鑫想传递给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