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师,凭这些被铭记
张 猛
  张 猛

  又是教师节,我想起了几位老师。

  一位是读师范时的“马原”老师,他教《马克思主义原理》,一门极其抽象的课程。作为公共课,大部分老师都照本宣科,枯燥无味,如果不是为了考勤,不是为了免于挂科,没有谁愿意在那空旷的大教室里忍受九十分钟的煎熬。但在那时,《马原》却是我最喜欢的课。每次上课,我都坐在第一排,仰望那个瘦削清白的面孔。

  喜欢的理由是老师讲课从来不看教材,也不翻教案,那些陈旧而冰冷的理论从他薄薄的嘴唇中飘出来,就有了炫目的色彩和动人的温度。有时,需要我们圈点勾画,他竟然能准确指出是在哪一页,甚至哪一段。时至今日,对教材熟悉到这种程度的老师我没有见过第二个。

  吸引我的还有他的幽默。讲量变和质变,他举起一个鲜红的大苹果,再慢慢转过去,让我们看见背面那个腐烂的坑。他的幽默十分高级,而且都和教学息息相关,绝不媚俗,我们在下面笑得前仰后合时,他却站在前面波澜不惊。

  而每逢夏季,吃到汁水横流的西瓜,我都会想起一位生物老师。

  在那个只有一趟平房没有围墙的乡村中学,生物课都是老师用嘴讲出来的。很少见到挂图,更不用说显微镜实验室了。大概是讲到植物细胞时,老师说液泡中含有大量的水,给我们举了好多例子。他说到西瓜,你看,吃西瓜时,我们轻轻咬一口,嘴里就有甘甜清凉的液体从舌尖缓缓流过,那是因为成熟果实的液泡中糖分较高……讲到此处,老师偶尔舔一下他红润的嘴唇,那已经不是吃西瓜的季节,看着老师生动的表情,听到那几个充满诱惑的词语,“甘甜”“清凉”“缓缓流过”,我就真的有口水不可阻挡地冒出来,再使劲咽下去,就好像自己刚刚吃过一口又红又沙的西瓜。

  只凭一张嘴的生物老师能让我记住一节课,也许他的例子太恰当了,他描述得太生动了,也许是我对西瓜充满了太深的渴望。

  我还想起一位初中班主任。考上高中后回去找老师盖章,第一次走进老师家。我骑自行车去的,老师诚恳地留我吃饭,无论怎么推辞都没用。师母做了一桌子菜,老师还给我倒了一杯啤酒,这是我第一次喝啤酒,也是第一次在老师家吃饭。从前高大严肃的老师此刻像一位慈祥温暖的父亲,他询问我学习和住宿的情况,回忆初中的点点滴滴……我们聊了很久,和老师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许多。等回到我所居住的村子,爷爷已经立在村头等我。听说老师留我吃饭,他笑得嘴都闭不上了。

  在每个人求学的经历中,可能都会有那么一位或几位老师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铭记他们?我想,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德行,二是本事。

  德行,就是爱,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好,这种好不掺杂质,不图回报,自自然然,干干净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心。而好到“不忍”则是德行的最高境界。

  本事,是安身立命的饭碗,一个好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一种看家本领,在那个学科的世界里,你有足够的积淀,能随心所欲,信手拈来,带领学生去领略它的风景,感受它的美。当然,这种本事的练成首先离不开热爱,唯有热爱,你才能发现另一个世界,遇见更好的自己。而当你站成一座山峰的时候,就会一辈子屹立在学生心里。

  十日谈

  感恩与思念

  责编:史佳林

  明起刊登一组《到喀什去》,责任编辑:殷健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体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4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21版:创见
   第A22版:汽车周刊
   第A2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12-13
鸣虫不争
醉里谈诗(十四)
栖鸟还(中国画)
只出过一辑的《木刻》画集
游兴两首
老师,凭这些被铭记
新民晚报夜光杯A17老师,凭这些被铭记 2019-09-18 2 2019年09月1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