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身边好多爸妈在抱怨,孩子进入新班级,不适应新老师。这其中很多还是“名校”里发生的不适应。进了好学校,并不等同孩子一定会遇到好老师,遇到好老师,那是三生有幸,这,是家长们的共识。
什么是“好”呢?
朋友说,读小学的女儿特别喜欢英语老师,她关心每个孩子,鼓励孩子也很有一套。有一次老师奖励孩子进步,送了一个小笔袋,孩子喜欢到能抱着笔袋睡觉。后来这位老师因为家庭原因要移居北京生活,听说她要离开,孩子大哭了一场。
有个女孩,父母亲离异的时候她刚考上重点高中。她成绩一般,性格也不活泼,觉得自己是个小透明,默默消化着家庭的变故和强手如林新环境的压力。有一天,班主任的一份礼物让她从心底里暖了起来,那一件少女内衣。这令她重新去看世界,原来爱很多,而自己也值得被爱。
有一位老师,她整天就在动脑筋,怎么能让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收获成长。她太爱她的职业了,一心扑在上面,就连尾椎骨折都要带伤去上班。她的先生无奈特制了一个神器送到学校——把凳子中间挖掉一块,好让他的妻子加班工作尾椎不受力。
还有一位老师,他的课堂太有吸引力,但凡他参加的讲座、沙龙或者读书会,从来都是说好一小时,三四个小时都结束不了,学生和他在一起总是有碰撞不完的火花,每次结束都是意犹未尽。
这些闪闪发光的片段,令经历过的每个孩子感到温暖,感到能量。可以上这些“好”,统统无法量化在考核中,比之教学水平、科研成绩,太隐形,甚至可以说是“非主流”了。
这不是夸张,尽管聚光灯也会偶尔照到这样的老师,但指标化、量化的评价体系之下,追求可计数的“业绩”仍然是“成功”的绝对条件。甚至在有的学校,学生选出的好老师还会被同事视作“无能”。
就在这两天教育部传来消息,高校思政工作推进出台具体方案,其中就提出要坚决克服唯论文等问题,还明确要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思政课教师热心从教。这样的导向不仅是对高校中的思政教师,也是对所有的老师。不能只鼓励老师有“两把刷子”,还要让老师一颗心热起来,而且持续热着,教育这件长久的事,才能有更深远更正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