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伴随《我和我的祖国》155分钟完整版在上师大剧院的首次放映,所有疑问都一一得到了解答。这部由陈凯歌担任总导演,黄建新担任总制片人,张一白担任总策划,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七位华语顶级导演联手打造的国庆献礼影片,是好看的。混杂着欢笑和眼泪,礼堂上空久久没有散开的,还有一次次热烈而由衷的掌声。
第一次鼓掌 “小”人物
全场第一次掌声,在第一个小故事结尾。当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当镜头里挤到领袖身后提醒他按下电动升旗按钮的黄渤与他所扮演的林治远的真实历史照片相交叠,这位很少被人知道的原“北京市政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和“中国工程设计大师”,这位天安门广场第一根国旗杆与自动升降设施的设计和施工者,打动了所有观众。
管虎所拍摄的这个故事叫作《前夜》,没有将重点放在开国大典这一光辉瞬间和天安门城楼上的伟人风采,导演将镜头拉远、调低,聚焦在那个光芒万丈的历史瞬间之前,聚焦在面对历史巨变时个体小人物的生命体验上。这是《我和我的祖国》全片的叙事风格,没有高举高打,没有宏大叙事,七位导演都努力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从小人物映衬大时代,讲述普通人与大时代同频共振的命运关联。
开国大典的升旗仪式,不仅是新中国首次使用电动装置升旗,也将升起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意义重大,不容有失。“立国大事,必鞠躬尽瘁”,彻夜不眠的林治远争分夺秒地反复调试以确保“万无一失”,只因他知道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的不只有广场的20万群众,还有全国的四万万同胞。电影里,向来恐高的黄渤最终克服心理障碍,爬上20多米高的广场旗杆,解决了最后一个技术难题。现实中,林治远采用不同管径的四根无缝钢管焊接而成的旗杆一直使用到1991年4月,历时42年,现在被收藏并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内。
第二次鼓掌 导演们
第二次鼓掌,来自于“夺冠”的间隙。徐峥导演的《夺冠》是诙谐的、幽默的,融入了他个人成长记忆。时年12岁的徐峥应该跟电影里一样,在上海石库门的窄小弄堂里,跟爷叔伯伯阿姨婶婶们凑在一台接了天线的小电视机前,一起见证了中国女排的奥运夺冠。导演张建亚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弄堂爷叔,每一句”上海闲话”几乎都要抖落一个包袱,很是发噱;上海观众最亲切最熟悉的上海阿姨张芝华依旧很接地气,摇着扇子管教着自家男人。可以说,从镜头语言到叙事节奏,从笑点设计到剪辑习惯,《夺冠》都很徐峥。
这也是《我和我的祖国》这部献礼作品的可贵之处,几乎每个导演都很好地保留了个人的影像风格和叙事习惯,这让两个半小时多的电影很有嚼头。比如宁浩与葛优合作,让关于北京奥运开幕式门票的故事,立马裹上了有趣的胡同味儿;薛晓路导演的《回归》中,女导演的细腻、柔情一览无余;而陈凯歌不仅诗意地将神舟十一号飞船成功着陆这一重大历史瞬间藏进“白昼流星”这个名字里,更将镜头对准大漠的日落和日出,迎着紫红色的阳光,少年陈飞宇和刘昊然策马奔腾穿过茫茫戈壁的长镜头,像是一首浪漫的诗。
第三次鼓掌 赤子心
第三次热烈地鼓掌,出现在影片的最后一个故事尾声。导演文牧野拍摄的《护航》,讲述了2015年9月3日天安门阅兵以及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阅兵的历史事件背后,空军歼10梯队中,为保障任务完成的备飞女飞行员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梦想,也关于成全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部队纪律,也关于个人奋斗的故事。作为七位导演里最年轻的一个,80后文牧野昨晚与管虎一起来到了上师大的学生们中间。他看完电影握紧拳头说,很骄傲很激动很自豪,他还这样回答学生的提问“什么时候你离‘祖国’最近?”——“当这个电影结束,全场的同学掌声雷动的时候,当你们流泪、欢笑的时候,你们的每一分感动,都让我觉得自己离祖国更近了一些。”话音未落,现场掌声再一次响起。
这掌声不仅仅是对文牧野的鼓励,更是为《我和我的祖国》全剧的赤子之心。管虎执导的《前夜》中,黄渤、欧豪、耿乐、梁静、王天辰全部零片酬出演;张译为了更像受过辐射的原子弹科研工作者,专门向导演张一白申请了十天时间减肥,每天只吃黄瓜,足足瘦了7.5公斤;为了真实还原神舟十一号着陆这一时刻,陈凯歌前所未有地邀请到当时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参与电影拍摄,片中为两位开启舱门的开舱手,现实中曾为多个返回舱开启舱门,其他参演的航天工作人员也都参与了当年的搜索工作。不仅如此,剧组更做到了道具真实,不仅特种车辆、返回舱降落伞是当时的实物,连片中两位航天员的航天服亦是当年实物……7个故事、7位导演、50多位主演演员,他们用最大的诚意和努力,打造了这部献礼影片,用总制片人黄建新的话说,“这是中国电影人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 首席记者 孙佳音
马上评
你我都是其中一员
□ 孙佳音
“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刻。你在哪里?在谁的身边?经历了什么?”《我和我的祖国》很早之前发布的一版预告片,曾这样发问。昨天看完电影,我想每一个观众都有了答案。
虽取材于国人耳熟能详的重大历史瞬间,电影讲述的却是大事件背后鲜为人知小人物的努力和付出。为保障开国大典上国旗顺利升起,林治远争分夺秒排除万难,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眠之夜确保立国大事“万无一失”;为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高远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为确保五星红旗分秒不差飘扬在香港上空,升旗手朱涛刻苦训练不懈怠、女港警莲姐兢兢业业守平安、外交官安文彬与英国人谈判16轮分毫不让;喜迎奥运之际,出租车司机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远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儿……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小人物,却勾连起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全民记忆。
正如总导演陈凯歌所说的,这部电影所描写的不仅是70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成就背后,推动这个改变发生的中国人。我想我们可以骄傲地回答开头的问题——这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大家都是其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