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新中国成立50周年时,彭国兵作为一名陆军战士,参加了“世纪大阅兵”。20年后,转业成为一名公安民警的他,即将在国庆安保岗位上,度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特殊日子,接受上海市民的“检阅”。
从橄榄绿到警察蓝,不同的制服,不同的岗位,不变的情怀。阅兵村的经历像一把重锤,锤炼锻造出他凡事追求“零误差”的品格与态度,从不接受半途而废,只知拼尽全力,把一切做到完美。
苦训追求“零误差”
今年43岁的彭国兵,是徐汇公安分局长桥新村派出所治安副所长。因为当年的那段经历,提到大阅兵,他就两眼发亮。“今年10月1日我正好值班,做好安保工作是第一位的。但如果有时间,一定要抽空看看直播。我可是有阅兵情结的人。”
1993年12月,彭国兵参军入伍。4年后考入石家庄陆军学院。1998年9月,为备战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阅兵,石家庄陆军学院代表全军陆军学院成立了一支阅兵方队。
1999年正值世纪之交,这次阅兵也被称作“世纪大阅兵”。彭国兵边学习、边训练,汗水浸透了百亩操场,经过层层选拔,他最终得偿所望。
1999年4月,彭国兵所在阅兵方队433名战士正式进驻北京沙河阅兵村。这里汇集着全军最优秀的代表,17个徒步方队在此展开“较量”。彭国兵清楚地记得,每天清晨5时,嘹亮军号声划破长空,训练就开始了。整齐划一、“直线加方块”是目标,每一个动作都要训练成千上万遍。
作为端枪方队,彭国兵和战友们的帽线、下颚线、胸线、臂线、脚线、枪线都必须对齐,分毫不差。“练劈枪,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练正步,小腿上都绑着沙袋,皮鞋踢破了十几双!”彭国兵回忆,夏天的沙河机场地表温度达50多摄氏度,烈日下,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许多战友出现了皮肤过敏、脱皮、脱水等症状。10天、1个月、2个月……几乎所有人脚上都起了层层叠叠的血泡……“但没有一个人想放弃,有一种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们,那就是——10月1日要在天安门前以‘零误差’的动作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用整齐划一、掷地有声的步伐,扬我军威!”
金水桥前展雄姿
1999年9月30日晚,彭国兵很早就睡下了,却怎么也睡不着。一年的训练,就为明天这一刻,心中的紧张与激动可想而知。10月1日凌晨2时,所有徒步方队在阅兵村集结,乘车前往天安门。到达天安门后,大家列队东长安街上进行适应性训练。“我们反复检查装备与着装,将鞋带系成死扣,在腰间皮带外再加了一圈尼龙绳……尽可能消除一切意外可能。”
上午10时,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正式开始。“同志们辛苦了!”“为人民服务!”拼尽全力喊出这嗓子后,彭国兵和战友们的血液仿佛沸腾了。“我军从战争走向和平,我们从训练场走到天安门,日日夜夜,一幕一幕,都如同放电影般在眼前一一闪过。”
随后进行的是分列式检阅。在三军仪仗队、国防大学方队后,彭国兵所在方队第三个出发。“向右看!”“一!二!”劈枪、正步、向右行注目礼,金水桥前,反复锤炼产生的肌肉记忆让大家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整套动作。“我们胜利了!”队列行进结束后,战斗机编队从大家头顶上空飞过,彭国兵和战友们热泪盈眶、相拥而泣,兴奋、激动、自豪、喜悦、辛酸、不舍……都在那一刻涌上心头。
从警路上“亮剑”行
“20年过去了,人民军队更加强大,武器装备更加精良,但战士们身上薪火传承的军魂从未变色。”对于彭国兵来说,军装变成警服,军魂也化作了警魂,大阅兵的经历,始终激励着他在从警路上“亮剑”前行。
从整理案卷、撰写各种报告到抓捕、审讯犯罪嫌疑人,无论同事年长年幼他都不耻下问,转业后短短几年内,零起点的他迅速成长,取得了不少成绩。无论是狂奔几公里追击扒手,在烂尾楼里十几小时守候伏击,还是截停开车逃窜的毒贩,直面各种不测的风险……“同事们都说‘你太拼了!’但我心里知道,这是我再也改不掉的性格——阅兵村从来就没有教过我什么是‘放弃’。”
首席记者 潘高峰 通讯员 马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