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春,这本书的作者请我这个并非杭二中校友的人为书写序,我这才知道自己其实有多笨:读书时,我的成绩从没进过前三名。我的理想是考上北大,但最后上了杭州师范学院(现杭州师范大学)本科,而且考了3年。第一年高考数学考了1分,第二年19分。
大学毕业后,我当了6年半英语老师。我虽然做不了第一,但老师的共性是希望学生能成为天下第一。就像我看到书中不少像戚肖宁(曾做过两年我的学生)那样优秀学生在他们各自领域成为第一,作为老师非常愉悦。我想,他们之所以能领先于同龄人,绝非仅仅因为出身名校、人聪明、成绩棒、机遇好,更重要的是一些优秀的素质:敢于承担责任、持之以恒、品行好……我在高校各类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班讲课,归纳了成功的三要素——
眼光。读万卷书只会让你想得远,行万里路才会让你眼光更远。这27位成功人士都是既饱读诗书又周游世界的人,我自己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出差。
胸怀。有眼光没胸怀的人会死得很惨,历史上就有不少这样的人物,我是在被冤枉中成长的。刚搞互联网的时候,我被人骂作“疯子”“骗子”,但我不生气。因为我欣赏金庸小说里的侠士,他们都是受冤枉但仍坦荡进取的人。
实力。金庸给了我一个梦,实力是摔打出来的。当人人都说不可能的时候,我就要问:为什么不可能?笑傲江湖,人人都有机会。我现在说得最多的,就是要打败昨天的阿里巴巴。
现在再回头说中学教育。什么是好学生?首先是品行好、有思想,再者是能力强,要善于把吃的牛肉变成肌肉、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内涵。优秀学校里的好学生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别人,普通学校的“差”学生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自己。要成为专家,也要成为杂家,否则在校园几十号人或者几百号人中能当第一,但到了社会上面对几百倍的竞争对手,仅仅是专家的话很可能就“out of control”了。我以自己的经历体会到,中学生学好外语是多么重要,它会影响到你的眼光和胸怀,让你能与世界更好地交流。
在书中这些优秀学生、职场精英面前班门弄斧,说我狂也好,说我不识抬举也罢,我都无所谓。我看重一个人的成长,目标是虚的,结果是实的。我有个理想,到60岁的时候,和现在这帮阿里巴巴的老家伙站在桥上孵太阳,听到喇叭里说,阿里巴巴今年再度分红,股票继续往前冲,成为全球……那时候我的感觉才叫真正成功。
(选自《成功无规律:从同一所校园走向世界的27位精英》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