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上映以来,曾遭遇到排片滑落,也面对过水军攻击,但路演以来,《攀登者》正凭借对历史、对表演、对电影的各个环节的敬畏,逐渐回暖了口碑,目前累计票房近9亿元。第二代“攀登者”井柏然在路演中说:“你们,所有观众,都是未来的攀登者。攀登没有终点,只有起点。”
真实感是大前提
电影以实现世界首次北坡登顶珠峰的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为原型,高度还原了59年前中国登山英雄的壮举。电影的最后两分钟,1975年登顶的9位壮士一一出现在银幕左侧,他们原本的职业,他们诚挚的笑容,令人感动,很多观众鼓着掌、流着泪——为这些真正的英雄。电影所着力表现的,正是历经十几年的这两次攀顶: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第四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15年后,中国登山队带着仪器与装备,又一次向世界屋脊进军,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8848.13米。
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的是一串串向上的脚印,是登山队员、气象专家、医疗专家等一整个团队的信仰与使命,是英雄集体的壮丽书写。
感情线是小切口
影片上映以来,对于其中情感线的多少,一直有不同的声音。对此张译直面争议,他说:“我们在和观众的交流中发现,年纪大一些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观众更有共鸣感,他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爱情是服从于集体的,这种为大爱牺牲小爱的感情他们都有切身体会。”胡歌也阐述了自己对于片中爱情的理解:“除了张译哥说的牺牲之外,所有的攀登者都是英雄,但是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有情感。那个年代的人支撑他们的是什么?第一个是国家荣誉,第二个是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力量,第三个是情感的支持。”
其实与其说导演写了、拍了很多爱情戏,不如说他力图用感情戏作为抓手,将个人视角和国家视角重合,既调和观影节奏,柔化故事轮廓,也更贴近当下的时代人情。而在处理张译和吴京的兄弟情时,导演更试图在主旋律的故事下,从小切口入手,从怨恨到和解,将具有神性的英雄雕刻出人性的细节。
填空白是新尝试
作为国庆档上映的电影作品,《攀登者》的出现也打破了国产电影中这一类型的缺失。吴京坦言:“在拍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很多故事、困难,我们拿出来了最大的诚意,对于我来讲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我是一个喜欢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创造一种新吃的方法才好玩才有意思。”就类型片来说,登峰冒险题材的商业大片在国外有过十几部相对成熟的作品,但于中国市场却是一片空白。
《攀登者》以严谨并无惧挑战的精神,开创了中国登山冒险电影先河,也是第一部致敬中国登顶英雄的电影。借用王景春在电影中鼓励登山队员的台词,“不管是我们今天的成功,还是明天的强大,不需要所有人的承认”,但我们需要记得。首席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