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
电梯“老骥伏枥”
从诞生伊始,江西中路215号一直被用作政府办公大楼,陈毅市长办公室在149室,走进办公室,一个缩微模型告诉人们——当年陈毅市长的大办公桌面向西南。70年来,历任上海市长都使用这张大办公桌。
大楼里,不少地方都保持原貌。4部老式电梯,除了铁栅栏门改造为不锈钢包裹的铁门,没有什么变化,连导轨也是70年前的。电梯维修人员常开玩笑说,老电梯就这么老骥伏枥。
变迁
见证“沧海桑田”
105年,老大楼见证了城市生活的变迁。1993年,全国第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在这里制定,由此引发上海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的制度大变革。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始企业改制和物价改革。由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用工制度,相当数量的人失业或下岗;“政府管不着、企业靠不上、家庭顾不上”的“三不管”人员陷入困境。显然,只有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对所有城市困难群体实施有效的生活救助。
1993年1月,在江西中路215号酝酿草拟的中国第一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草案”摆上了上海市长办公桌。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综合运用市场菜篮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按照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热量测算确定——当时上海市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26年来,“低保线”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攀升,今年4月1日起,本市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每人每月1070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月1160元,每人每月增加90元,增幅8.41%。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建立后,与职工最低工资线、失业保险相衔接,构成了上海3条保障线,实现了社会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