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楼 一座城
  江西中路215号始建于1914年的老大楼,最初是工部局大楼。工部局是上海近代史中公共租界的市政机关,管辖当时公共租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重要方面。工部局大楼是工部局机构的办公总部,是工部局行政职能的形象符号,她经历了上海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中国被外国列强殖民侵略、国人抗争、上海解放及繁荣昌盛的沧海桑田。这幢大楼,记载了现代上海市政管理的历史谱系,刻画了上海这座城市一段市政治理现代化的画卷。1989年大楼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不变

  电梯“老骥伏枥”

  从诞生伊始,江西中路215号一直被用作政府办公大楼,陈毅市长办公室在149室,走进办公室,一个缩微模型告诉人们——当年陈毅市长的大办公桌面向西南。70年来,历任上海市长都使用这张大办公桌。

  大楼里,不少地方都保持原貌。4部老式电梯,除了铁栅栏门改造为不锈钢包裹的铁门,没有什么变化,连导轨也是70年前的。电梯维修人员常开玩笑说,老电梯就这么老骥伏枥。

  变迁

  见证“沧海桑田”

  105年,老大楼见证了城市生活的变迁。1993年,全国第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在这里制定,由此引发上海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的制度大变革。

  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始企业改制和物价改革。由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革用工制度,相当数量的人失业或下岗;“政府管不着、企业靠不上、家庭顾不上”的“三不管”人员陷入困境。显然,只有建立全市统一的生活保障制度,才能对所有城市困难群体实施有效的生活救助。

  1993年1月,在江西中路215号酝酿草拟的中国第一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草案”摆上了上海市长办公桌。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综合运用市场菜篮法和恩格尔系数法,按照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热量测算确定——当时上海市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20元。26年来,“低保线”随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攀升,今年4月1日起,本市调整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标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上年每人每月1070元调整提高到每人每月1160元,每人每月增加90元,增幅8.41%。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建立后,与职工最低工资线、失业保险相衔接,构成了上海3条保障线,实现了社会全覆盖。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09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12-13
105岁“老市府大楼”静待重生
一座楼 一座城
新民晚报要闻A04一座楼 一座城 2019-10-09 2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