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岁月如梭,那是你独有的烟火
庄琦欣 蔡骏 林德瑛 包琴娜 王军 张泽茜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本版整理 庄琦欣 蔡骏 林德瑛 包琴娜 王军 张泽茜

  70年蓦然回首,日子里那些斑斓的光影,都是独有的烟火。

  拿着复刊后的《新民晚报》时的激动心情,

  回忆过往,在照片中重温弄堂里的旧时光,

  在淀山湖里游泳,孩子开心的笑容,

  控江中学前,青涩的面孔,期待的眼神,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这些难忘的曾经的片段,都是每个人生命里的独家记忆。

  有时候,一个人,一份报,一张合影,就是温暖。

  弄堂里的旧时光

  口述者:马蒋荣

  我叫马蒋荣,照片上拿着牙刷的小孩是我儿子。这张照片是1981年2月,我在裕德路潘家宅老屋门前为他拍的。当时他两岁还不到,围着肚兜,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裤。

  印象中那天早上,我儿子看到大人在刷牙,就从家里拿了搪瓷杯子和牙刷也要学样。他奶奶怕他浪费水,又怕他在刷牙时把生水喝下去,就给他小半杯温开水。谁知他拿了杯子、牙刷就往天井南面走去,准备像大人一样到那里刷牙。

  这可吓坏了他奶奶,因为地面很滑,还有青苔,小孩走上去很容易摔倒。而且那里还有一口井,井口高出地面只有40厘米,一不小心那可是要闯大祸的。于是他奶奶一边大呼小叫,一边走上前把孙子“抓”回来,拿了一个面盆放在家门口,让孙子蹲在地上刷牙。我看到儿子刷牙的样子非常可爱,赶紧拿起相机对着他,拍下这张珍贵的照片。

  我从小就住在弄堂里,老房子又矮又小,极其简陋。现在,我家早已住进了三房两厅两卫有电梯的商品房,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享受天伦之乐的我,每次看到生活在弄堂里的老照片,就会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以前的艰苦日子,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淀山湖里游泳的娃娃运动员们

  口述者:胡茯苓

  我叫胡茯苓,照片里我女儿正在淀山湖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游泳,在最后一位教练正前方露脸的女孩就是我女儿,那时她才6岁。还正在上幼儿园的孩子们被几位游泳健将们围绕。这可不是在游泳池,而是湖面宽阔波光荡漾的淀山湖,不远的地方还有几艘渔船。

  那年,我女儿正上幼儿园,家长会上,园长对家长们说,“游泳要从娃娃抓起”,区体校要从幼儿园招收小朋友参加游泳训练班。我年轻的时候参加过跳水训练,女儿肯定遗传我的基因,所以我为女儿全力争取。

  娃娃游泳训练班的时间是从晚上6点半开始,大约两个小时。那时全上海的体育场馆也不多,南市区的斜桥游泳池算是设施好的了,有一个比赛池和一个娃娃池。

  几个月的训练后,娃娃们就已经能像小鸭子一样在泳池里扑腾了。为培养和锻炼娃娃们的耐力和体力,这年的7月16日,教练和家长们带着第一批学游泳的娃娃运动员去了淀山湖游泳。我特地带了相机,为他们拍照,还带了巧克力为孩子们补充体力。

  进小学后,我女儿就成了业余游泳运动员,曾多次获得全国少儿游泳比赛200米蛙泳冠军。如今,照片上的孩子都五十岁了,不久前他们还聚过一次。

  当年的这个机会,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

  阅读《新民晚报》是最好的造型

  口述者:刘翔

  这张照片是上个世纪80年代拍的,照片上拿着《新民晚报》的人是我,我叫刘翔。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在多伦路48号虹口区副食品公司财务科工作。那时《新民晚报》复刊已经有一阵子了,每天下午我都会到单位附近的报亭买一张晚报来读,就像是知己重逢那般亲切。同事见我如此痴迷,便给我拍下了这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张照片我没有刻意摆出什么造型,就是拿起报纸读文章,没想到看上去显得特别精神,脸上还带着笑意。这当中还有一个小秘密,其实我有近视,那天我是戴着隐形眼镜读晚报,也许这就是我最好的造型吧。

  我把照片拿回家给父母看,他们很羡慕,说自己也是晚报读者,怎么没有人给他们也拍一张。后来家里有了相机,老人的心愿很快就实现了,我帮他们拍下了在躺椅上和床上读报的瞬间。

  我对《新民晚报》的感情非常深,从小就喜欢读。还记得读小学时,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学校的阅报栏就成了我读报的好去处,经常到天色很暗了才回家,晚饭时分还会和父母讨论报纸上读到的故事。参加工作以后,《新民晚报》上刊登的内容更成了同事间聊天的信息来源。我还特别喜欢看夜光杯,后来我开始研究这个栏目的写法,自己开始尝试写作并给晚报投稿。目前我已经有很多篇文章在晚报上刊登了,既激动又高兴。

  今年是《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我们家看晚报的历史也有30余载,我看着晚报的变化,也从晚报上读到了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

  1982年的高中毕业照

  口述者:夏伟

  这张照片拍摄于1982年夏天高考结束后。照片右二就是我,夏伟。左二是我的好友、文科班同学乐建强,其余几位是理科班的同学。我们相约回母校控江中学看望老师,才有了这张照片。

  那时候的高考,称得上是万人挤一座“独木桥”。我的总分是408分,以超过8分的成绩进入复旦历史系,乐建强也考取了复旦大学,理科班的同学们也分别考入交大和其他高校。

  那时,大家普遍穿的都是白衬衫。我为了这次留影,特意穿了一件T恤衫。我和乐建强还一人戴了一只手表。我的手表是上海牌,要一两百块钱,是父亲换新表时留给我戴的。我父亲工资算高了,可也不过一个月五十多。老上海人都知道,那时一只上海牌手表,可算得上奢侈品。我平时舍不得戴出来,碰一下都会心疼。但拍照那天,我就一定要戴着。

  1982年的上海高考生们被分为两批。我记得市重点学校是按两年制读,区重点则试点三年高中制。我们那届是最后一届高中两年制毕业生。两年的高中学习生活,略显匆匆。相遇在高中的我们,留下这张宝贵的合影。

  1982年高考时,理工科是热门。成绩最好的同学,更向往理工科,进入科研领域。这就是1982年的上海学生——考大学、考上海的大学、考上海的理工科大学。但对我而言,文科班的学习也是充满着乐趣。那时,考上大学确实是不容易的。如今大学早已普及。可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对每一位学子而言,大学都是人生路上重要的一步。

  第一次穿上法官制服

  口述者:葛乃余

  “刚发了制服,葛乃余,我给你拍一张。”喜欢摄影的同事小俞给我按下了快门。

  照片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那天,我在福州路209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办公室,窗外天已经暗了下来。因为是穿新制服拍照,我特地在办公室里戴起了帽子,帽子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庄重而威武。新制服肩上的天平是上海市高院同事们心目中公平正义的象征。在此之前,我们都还没有专门的制服。

  我身后的黄杨盆栽,是从家里带来的。因为我平时就爱好园艺,所以第一次穿制服的时候,岳父母就安排休息日去上海植物园游玩。坐上公交,在徐家汇换乘,我身边就聚集了不少围观市民。我从他们的眼光里,看到了赞许和惊喜,毕竟这可是新中国第一套法官制服,很多人都没怎么见过。穿着这身新制服上街亮相,我自己心情愉悦,感受到了对国家司法的自信、大家对法官的尊重。

  父亲的长跑人生

  口述者:李木子

  我叫李木子,照片上右边的人是我的父亲李明远,他今年101岁了,跑步史已有60多年。这张照片拍于1980年,照片上的他刚刚跑完步,披着大衣,笑容满面,正搀扶着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哥。那年我父亲62岁,是他退休的第二年。

  因为喜欢跑步,父亲和一些来自虹口、杨浦的跑友组建了一支老年长跑队。这支队伍中最年长的72岁,最年轻的有50多岁。有一次,他们相约从虹口体育场跑到安亭。两地大概有34公里的距离,比半马还要长。跑完后,父亲还很有精神,他看同行的大哥有点体力不支,赶紧上前搀扶他。其他跑友看到这个场景觉得特别温馨,赶紧拿起相机拍照,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

  我曾问父亲,照片上看,你好像很轻松的样子,你刚跑完不累吗?父亲笑着说:“怎么会不累呢,只是那时候拍张照片很不容易,再怎么累也得对着镜头笑一笑。”

  以前,父亲每天早上都要到鲁迅公园跑完6公里,然后再去上班。到了周末,他便和一群老朋友在虹口体育场和五角场之间跑个来回。那时的马路大都是弹硌路、煤渣路,跑在上面深一脚浅一脚,一不小心就会崴脚。

  父亲说,现在城市快速发展,跑步的条件真是太好了,黄浦江旁有专业的塑胶跑道,很多小区里专门设了健身道,在家门口就能跑步了。

  目睹杨官璘“大意失荆州”

  口述者:陈日旭

  这张照片拍摄于1979年春天,照片上的人是我,陈日旭。我身后的建筑是苏州体育馆,挂着的横幅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运动会棋类预赛”,我手上还拿着赛会刚发的比赛秩序册。

  那届比赛我担任了中国象棋资料组负责人,其中一项工作就是记录比赛对局。比赛在下午举行,每天晚上我要和资料组4位同志一起,连夜将当天的对局刻钢板。第二天上午将散发着油墨香的比赛对局记录分发给各省队。

  预赛一共下了数百盘棋,但有一盘棋至今让我难忘,就是人称“魔叔”的广东队杨官璘,输给青海队张录那盘棋。享有“南粤棋王”美誉的杨官璘,棋艺风格稳健老辣,一般棋手不要说赢他,就算求一盘和棋,也是很厉害了。

  下这盘棋的那天上午,杨官璘兴冲冲夹着小包,逛观前街去了,没有细看资料组公布的上一轮对局记录。偏巧下午对阵张录时,张录下了记录里的一个新套路,杨官璘深陷其圈套,不能自拔。当时我看到杨官璘头上直冒冷汗,久久无法落子。在观者如堵的情况下,最终他无奈认输。比赛结束他已瘫坐在座位上,连站起来都有困难,还是同队的蔡福如将他扶起,离开赛场。这盘棋成了当时赛会一大新闻,谁也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杨官璘会这样输棋。

  现在全国赛棋手对弈时,工作人员将每一步棋同步输入电脑,上传到网上,又快又准确,也不用像以前那样辛辛苦苦连夜刻钢板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09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第A10版:综合新闻
   第A11版:社会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广告
   第ZF01版:中缝12-13
岁月如梭,那是你独有的烟火
新民晚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A08岁月如梭,那是你独有的烟火 2019-10-09 2 2019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