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闪耀的红星
张鼎
  张鼎

  坐落在延安中路的上海展览中心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它有一个曾用名:中苏友好大厦。这幢极具俄罗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在上了年纪的上海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这不仅仅因为它是苏联专家帮助设计的上海第一幢展览馆,更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幢建筑顶端的红五角星曾是上海城市天际线的最高点。那个时期,上海建筑界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所有楼宇的建造高度,不能超过这颗灿烂夺目的红星。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决定在上海举办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并决定建造一幢与之相适应的永久性展览馆。经过考察,筹建展馆的中苏双方负责人一致将地址选定在哈同花园旧址。1953年12月,在时任上海市长陈毅的牵头协调下,以潘汉年副市长为主任的“建馆委员会”成立。1954年4月8日,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广播,宣布大厦将于5月1日开工的初步决定,同时,莫斯科电台也播报了这一消息。苏方专家组成员安德烈耶夫马上召集紧急会议,说道:“现在全世界都知道了,所以我们只能靠集体努力,千方百计达到这个目标。”

  由于时间紧迫,苏联中央设计院和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师们挑灯夜战,通宵达旦地绘制设计图。年近花甲的中方总建筑师陈植每天伏案至深夜,大家担心他的身体,让他早点休息,他却表示要始终和大家战斗在一起,还讲笑话鼓舞干劲。众人齐心协力,这座外立面参照圣彼得堡海军司令部的大厦,1:100的设计方案图竟然只用了7天时间就奇迹般地完成了。

  为了按时竣工,一线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也都加班加点工作。虽然开工的第一个月几乎一半是雨天,但原计划53小时完成的中央大厅底板工程在42小时内即告完成。工程还调用了北京、山东、浙江、辽宁等地的建筑技术力量,施工高峰人数达4845人。施工期间,上海6000余名青年组成青年突击队来到这里参加义务劳动。经过10个月的辛苦奋战,中苏友好大厦终于在1955年3月初完工。

  3月15日,1万多件反映苏联经济文化成就的展品布置完毕,首先邀请参加建设的人员参观。大家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既兴奋又感慨。安德烈耶夫激动地说:“我由衷地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工人表示钦佩,像这样伟大的建筑,只用了10个月时间建成,是一个奇迹。这样精致高大的铜雕刻大门和各种各样的华丽精致的吊灯,艺术性做得这么强,也是非常令人信服的。”不出意料,展览会盛况空前,一些老人至今仍记得当年观展时的心情:“都说社会主义好,怎么好呢?就是这样子。”

  中苏友好大厦1968年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改为现名上海展览中心。2001年,大厦按照“整旧如旧,提升功能”的原则进行大修,保留了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幢宫殿式建筑举办过许多重大的政治、外事活动,接待过数十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组织了上千场国内外展览和会议,成为上海最重要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旅游活动中心和对外交往的窗口之一。

  十日谈

  上海地标

  责编:郭影

  黄浦江上的彩虹是上海的风景线,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英国
   第A24版:匈牙利/新民海外
莱溪诗翁翁万戈
走在金陵东路的骑楼下
海宽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美丽的青春
无上清凉
郑逸梅和胡石予
闪耀的红星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4闪耀的红星 2019-10-13 2 2019年10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