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发现,3个一等奖设计方案并不“酷炫”,也不标新立异,却显示出人、自然、场馆的融合,让人们心向往之。
上海图书馆东馆
设计方案:书·园
该方案设想把图书馆打造成为一个丰富多样、接纳万千大众的“大宅院”,一个上海市民可以共同拥有的“家”。设计者介绍,方案的灵感来自于古时书阁中人、文化、空间和自然的紧密关系。
回溯中国最古老的图书馆“天一阁”,彰显了古人“林中看书”的雅致。当代图书馆怎样才能让每个读者拥有“独处”和“共存”的阅读空间体验?该方案把上海图书馆设想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续,分为“书房”、“工作室”、“客厅”、“庭院”4组功能楼层,同时为社交、阅读、研究、收藏及公共服务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
【评委点评】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重要场地、公园风景、超大规模以及信息时代的阅览方式演化叠合在一起,形成这次竞赛的挑战,设计者给予这些复合挑战一个精密与简洁的回答。评委团特别赞赏通过剖面的变化形成结构化的关系,并影响光线、连接与行为,塑造了一个适合阅览与交往的场所以及适合贮藏与研究的空间。
上海博物馆东馆
设计方案:水墨画卷中的五色珍宝,繁华都市中的东方园林
该方案的设计者之一是同济大学年轻教师李立,他向记者透露,在设计伊始,原本想设计一个地标式的宏伟建筑,但到博物馆东馆基地实地调查后却改变了这个想法。
“我们发现这里有许多几十年的香樟树,还有一片生态湿地,周围绿意盎然。”设计者们认为应该建造一个园林式的博物馆,和周围的环境相融合。“我们希望和天圆地方的上海博物馆西馆有一个反差,东馆将传承经典的江南园林布局,建造一个‘博物馆花园’。博物馆内有五色珍宝,对应上博的各类珍贵展品。同时结合大小不同的庭院空间,组织不同的功能群落,凸显博物馆开放、亲民、交互的时代特色,拓展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
【评委点评】
国家勘察设计大师汪孝安:这是一份毫不刻意、朴实平和的设计,得到了在场评委的一致认可。该作品体现了设计者对博物馆功能、流线、空间等特征较深刻的理解与把握,建筑布局体现了阴阳相济、自然相融的中国传统庭院空间意蕴,而其纯粹的空间、简洁的外观、丰富的材料运用又具有强烈的当代性。
上海大歌剧院
设计方案:戏·梦·园
该建筑方案外形飘逸蜿蜒,寓意歌剧与“梦”相关,舞台就像一个现实之外的时空领地,一处精神上的“桃花源”。在上海这个繁忙的国际大都市,剧院使人们在观演的时候超越现实,与梦想相连。“园”则是从中国画的“散点透视”空间得到启发,通过创造高低各异的地势,使观众席和舞台也融入其中。蜿蜒的水景与景观植被形成围合的界面,使公众流连其间,激发公众与艺术家的互动,市民生活场景也成为公共表演艺术的一部分。
【评委点评】
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这次竞赛首要的评选标准就是原创性。该作品从剧场的精神性入手,细致刻画了一个轻松、诗意的城市场所。设计者有意识放弃了集中设置超大体量的空间策略,用一系列不规则的体量围合成丰富多样的文化聚落,以城市生活地标代替了纯粹视觉性的呈现。建筑内外交融,边界模糊而空间性强,以流动性的空间体验串联了激发活力的城市舞台。建筑并非过度掩饰剧院舞台高大体量,而是通过修改平面空间边界、以造成可观可游的城市园林。起伏的人工地形巧妙地解决了后台货物入口等辅助功能空间,形成良好的城市界面。
本报记者 宋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