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最初源于上世纪90年代云门舞者身体训练的变化,就从小以西方芭蕾和现代舞为基础的舞者而言,云门的训练则以中国传统的太极导引、静坐、拳术、书法为重心。林怀民说:“忽然间让他们接受传统的蹲马步训练,老实讲吃不消。我鼓励他们尝试,让身体跟地板接近,呼吸吐纳,就像写毛笔字,都是婉转的。做了这些训练以后,舞者身上忽然多了很多种语言,我决定用这种身体编舞、拿这些语言来编舞,于是就有了《水月》。”
看过《水月》的人,无不为舞台上呈现的波光粼粼的镜花水月之意象所迷醉。林怀民说这个灵感得自云门舞集在慕尼黑巡演时,我们在德国慕尼黑街道漫步,沿街商场整整一排镜子,将路人和路景映照其中,然后就有了《水月》舞台上的镜面设计。
《水月》被国际媒体誉为“二十世纪当代舞蹈的里程碑”,曾让柏林德意志歌剧院的观众起立鼓掌长达20分钟,被纽约时报选为2003年“最佳舞作”。迄今为止,全球演出已达164场。《水月》创排于1988年,汲取了偈语“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的灵感,根据“太极导引”为动作基础发展成型,以巴赫《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入舞;舞台上流水潺潺,明镜辉映,舞者如花绽放,带人抵达纯粹空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