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到病除》篇
地点:龙阳路芳甸路高架桥连接处
现况:不锈钢铁皮“焕然一新”
报道回放:市民谢先生反映,位于浦东新区龙阳路芳甸路高架连接处防水铁皮已经生锈,摇摇欲坠。铁皮已经有部分掉落,并存在漏水的现象,还会有小石块落下。断裂的铁皮一部分“悬”在空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现场回访:在记者致电龙阳路段的公路养护人员的当晚,谢先生告诉我们,该区域下放置了隔离栏。记者看到,之前摇摇欲坠的生锈铁皮已被完全拆除,新的不锈钢铁皮也已经安装到位。桥面的垃圾也已基本清理干净,漏水和掉落石子的现象也大大改善。“桥面‘裂缝’被不锈钢铁皮裹得严严实实,应该不会再有水和石头因受车辆震动而落下了。”谢先生说,安全隐患基本被排除,行人不再“步步惊心”。
地点:西藏南路1200弄
现况:空调修好电梯“凉爽”
报道回放:西藏南路1200弄的李先生致电本报“夏令热线”,反映小区楼道内电梯空调坏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修好。正值三伏酷暑,电梯里没有空调,又闷又热。
现场回访:记者回访时李先生表示,相关报道见报后,小区物业及时给出回应,并给出承诺,将在收到空调机后第一时间内安装好,还居民一个清凉的夏天。修好的空调机到货后,物业工作人员立即将空调机安装在了电梯内。如今进出小区,电梯很凉快,再也不用忍受闷热和异味。“现在好了,坐哪部电梯都一样,大家再也不用争抢了,出行舒适凉快。”
地点:博学南路868号路边
现况:马路“焚烧场”被拆除
报道回放:嘉定区的王先生向本报“夏令热线”反映,博学南路868号附近每日早上八时许开始焚烧垃圾。泡沫塑料、塑料袋、橡胶制品等被一股脑儿堆砌焚烧,气味呛鼻,且长期缺乏有效治理,严重影响了市容和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现场回访:记者再次联系了王先生后得知,稿件见报后不久,嘉定区城管部门就派人前往查勘并拆毁了扰民多日的“马路焚烧场”。“空瓶、垃圾袋、塑料泡沫等垃圾和那令人害怕的黑烟也都随之消失了。”王先生还告诉记者,昨天,原来垃圾堆的地方还拉起了一道防护栏,隔开了马路和工业商铺,使周边的环境看上去更加整洁干净。
《病情缓解》篇
地点:首创锦悦小区
现况:积水好转却未“断根”
报道回放:本报“夏令热线”于7月28日报道了松江一小区车库积水问题,居民反映云恩路58弄首创锦悦小区的地下车库宛若“水帘洞”,不仅阴暗潮湿,还时常积水,导致出行不便。
现场回访:记者再次前往现场,看到地下车库的积水情况好转许多,排风系统正在运作,排风管上密密麻麻的水珠已经“蒸发”不见,楼道里的大片积水也已全数烘干。“这些天,车库的走道门和大门一直敞开着,尽可能地通风通气,情况确实改善很多,”徐先生说道,“不过,车库最里面一块还是有些潮湿,希望日后相关部门能通过增设排风设备来彻底解决问题。”
地点:罗南二村
现况:“菜园”虽然清除 场地依然占用
报道回放:家住宝山区东太路95弄271号罗南二村的陈先生向“夏令热线”反映,小区里有多户居民改造公共自行车库,破墙开门,还利用车库后的公共绿地种菜种花,每次路过都臭不可闻。
现场回访:记者来到现场,看到杂乱的菜地和违建的菜棚全数清除了,整片绿地看上去美观一些,河边漂浮的绿色污物减少了,蚊蝇乱舞现象也没有了。“毁绿种菜的问题终于解决了,”陈先生喜忧参半,“但公共自行车库私自占用的情况仍未改善,违建改造、占用公共空间,这些也得及时整改啊。”如今,自行车库外一扇扇违建的大门依旧鳞次栉比地排列着,“捍卫”着居民擅自划分的非法“领地”。
地点:新华路凯旋路一兆韦德健身房
现况:有所改进,但未彻底解决居民烦恼
报道回放:家住新华世纪园的薛女士反映,离小区一墙之隔的一兆韦德健身会所,一楼游泳池空调外机直接对着小区声响很大,排风机还吹出阵阵刺鼻气体。每天夜晚,居民们还要忍受高分贝的“健美操音乐”。曾经多次联系小区物业和居委会反映此事,但问题一直都没有解决。
现场回访:记者日前再次来到新华世纪园附近查勘。晚十时许,一兆韦德按照事先承诺,关闭了空调和排风设备,减少了对周边居民睡眠的影响,值得肯定。虽然经长宁区环保部门检查发现循环泵完好,按理来说不存在用水外溢的现象。
可当记者走过小区和健身房之间的栅栏处时,依旧可以闻到较强的气味。“如果气体弥漫无法避免,能否请健身房排一根管道将这些无组织散逸的气体排到其他地方去,而不是正对着小区?”薛女士再次向记者提出了自己的期望。另据记者观察,晚上健身房在开设健身课程时虽已将窗户关闭,但跳操的音乐和教练的口号声依旧较大。薛女士表示,宁静的夜晚,这些声音依旧会影响到自己和小区其他住户的休息。“我不知道关窗是因为天气热开了空调,还是下决心要改善噪声问题。我很担心过两天要是天气一凉下来,健身房又会把窗门大开放音乐。”薛女士表示,居民都希望健身房调低音量或者安装相应的隔音设备,也希望相关部门能督促尽快健身房解决这些问题,还居民们一个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讳疾忌医》篇
地点:杭州路107弄
现况:僵尸车难移
报道回放:“僵尸车”常年驻守“阵地”,车窗上积满垃圾,外来车辆乘虚而入,“见缝插针”,老小区内的空地所剩无几。居民进出小区甚至都只能侧身行走。汽车插队乱停靠,人给汽车让道,夹道而行,居民诉诸街道居委,但无人受理问津。
现场回访:昨日记者再次来到现场。看到小区内并排的车辆依旧“整齐”地堆放,前门后门到处可见,“深处”的“僵尸车”已然成为“老面孔”。作为“上班族”,段小姐工作日进出小区十分不便。“居委和街道办事处上班的时候我也在上班,我休息的时候居委会‘大门紧闭’,现在根本不知道找谁来帮我们‘铲除’这个‘病根’。”段小姐困惑不已。
地点:长江南路长逸路“夜排档”
现况:打起“游击战” 油蚝气依旧
报道回放:家住宝山淞南地区的市民徐先生来电反映,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周围聚集了数十家夜排档,夜夜笙歌,不仅对周边居民造成了困扰,喧嚣过后,还留下了满地的污渍与垃圾。周边的人行道也被占满,引得居民出行不便。
现场回访:时隔半个多月,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晚7时不到,不少小摊小贩已“扎堆”路边。数十个烧烤、龙虾和炒菜摊占领了此处的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上已是污水遍地,油烟呛人,路边还堆着不少厨余垃圾。食客的私家车数目更是没有减少,小摊贩生意依旧“火爆如初”。
徐先生告诉记者,在这件事见报后,情况曾好转了一周,附近的城管亭中一直有城管,只要有流动摊贩和跨门营业出现就会及时管理,所以小摊贩也不出来了,道路十分干净,也没有油烟味了。然而一周过后,小摊小贩逐渐“回潮”,这两周已经“恢复”如初,较之原先没有任何改善,家住六楼的他仍然饱受油烟“侵害”。
地点:天平路216弄
现况:不仅挖地三尺 还要再建阁楼
报道回放:家住天平路216弄的多位居民曾致电本报“夏令热线”,反映底楼住户“挖地三尺”,破坏房屋结构。居民们忧心忡忡,“生怕铲子再深挖下去,老房子会被挖塌”。
现场回访:记者再次来到现场,看到屋内向下开挖了足有一米深,并搭建了阁楼做二层,从阁楼往地底还新建了木质楼梯。此前,房屋使用者徐先生还承诺“开挖地坪只是为了加设一个防水层,之后会填回原先的高度”,但现在不仅没有填回,还加盖了阁楼。“物业的工作人员前天来过,看了一下就走了,也没有什么措施。工人后来就关着门施工,里面的情况就又看不见了。”违建户至今未信守承诺,邻居们对公共安全担忧不已。
【记者手记】
无终考试
有“期中考试”,自然也有“期终考试”。连日来实地回访的这些“案例”,正如给“病号”们“把脉”。可令人忧心的是,明明已经“病入膏肓”,却仍“讳疾忌医”不见整改的事例并不鲜见。
“夏令热线”虽然收线,但对我们城市各类管理者们的“考试”却从未结束。我想,这场考试没有、也不应有“终点”。城市管理永远“在路上”,我们也会始终在报纸上、在电脑前、在手机中做好舆论监督。我们“邻声”见。
本报记者 徐驰 志愿者 冯子夏 王蕙蓉 张晓清 朱懿菲 秦多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