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文化的兴起与网络科技对青少年的影响有关;同时,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如物流产业、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等,也有宅文化推动的效果。
宅文化在诞生之初就备受争议,“宅一族”往往被贴上“邋遢”、“与社会脱节”、“自闭”、“消极”等标签,被认为沉迷虚拟生活,逃避现实,缺乏目标,难以实现自我价值。有专家指出,当一些人的欲求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宅”就成为一种输出压力的方式。也有人认为,这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宅是注重个人生活空间的表现。宅在家中并不意味着疏离社交,在网上也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宅着能节省更多时间与金钱。
“宅”在家里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习惯。不仅在中国,其他很多国家也有有趣的宅文化。在英国,18岁到30岁的年轻人当中,约有四成是宅男宅女。在意大利,“宅一族”被称为“pantofolalo”(拖鞋人),约有57%的人口更喜欢待在家里,看书、做饭、上网、看电视,甚至在家运动。德国还出现了以“宅一族”为主要成员的网络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