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给孩子留下“空洞”
今天是工作日,科技馆的各预约项目、互动展项前依然排满长龙。一些接待能力有上限的热门项目,例如《地震历险》等,全天700多张免费票,不到二十分钟被“秒杀”。
许是天热人躁,记者在场馆内注意到,随处可见“不宜100厘米以下的孩子参与”“禁止攀爬”“禁止触摸”“请排队等候”“需预约参与”等文明提示前,总有零星的“不和谐音”,而不文明举动的始作俑者,未必都是不听话的“熊孩子”。
有些家长吵着闹着,让1米高的孩子参加1.4米孩子才能参与的项目;一些展项明文规定是不可以攀爬的,面对爬不停的孩子,有的家长视而不见,有的还兴高采烈拍照留念;一些项目明确规定要参展者本人排队,有家长偏偏放包“占位”;有些项目公示,先预约后参观,个别没有预约到的家长现场撒泼,用“投诉”威胁工作人员……
家长带孩子到科技场馆走走看看,本希望孩子收获知识,开阔视野。不想,言传身教的若是一种不文明的博物馆“打开方式”,很有可能给孩子留下一个个修养“空洞”,再高眼界再多知识也难补上。
科技场馆是学习课堂
科技馆是一座科学殿堂,而不是一个游乐场;“玩科学”是一种快乐的学习,而不是肆意玩耍。上海市科技馆展示教育处副处长宋娴指出,科技馆、博物馆不仅是服务机构,更是一个市民终身教育的社会课堂。人们来到这里是希望获得更多知识和科学体验,遵守规则、文明受教,是必不可少的。
“家长带着孩子去任何一家培训机构,首先叮嘱孩子的就是不许奔跑、打闹、喧哗,要认真听,仔细看。”在宋娴看来,有些科技科普场馆是挂牌的星级景区,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游玩景区。寓教于乐,却是以教为主!在这所处处有趣的科学殿堂里,如果大家都遵守规则、文明观展,现场的科学老师、科普讲解员就能少花一点时间维护秩序,多一点时间讲解展品背后的科学故事,多一点时间演示科学实验,何乐而不为呢?
参观前家长要做功课
近百个互动项目,千余件展项,万余件展品,无论是上海科技馆还是自博馆,都是一个微缩版“大千世界”,要想一天看完、学完、全参与,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面俱到“暴走”科技馆,学习效果可能最低。
宋娴建议,家长带孩子来科技馆前,不仅仅要做好旅游攻略,更要做足科学攻略。首先,要了解自己孩子正处于哪个成长阶段,思维特点是什么,感兴趣的科学点有哪些。再搜索一下上海科技馆的“科学地图”,找到孩子和科技馆之间最容易擦亮的兴趣火花。“这样的博物馆之行,才是对孩子真正有益的。”
为了方便更多游客依照个人兴趣“主动科普”,科技馆里一些学科性较强的互动展项采取了预约制。这就更需要参观者提前做好“科学功课”,早日预约,将逛公园式的游玩展馆升级为沉浸式观展,深度享受科学空间。实践证明,部分热门展项采取预约制后,参与游客平均节省了约1.5小时的等待时间。
以科技馆的“食物旅行”为例,以往客流高峰期,平时要排2小时才能玩到。试行预约后,等待时间在30分钟内。省下来了1.5个小时,家长就可以带着孩子去发掘下一个感兴趣的科学“领地”啦。您觉得呢?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欢迎读者扫描左上角二维码下载新民邻声APP,进入话题版块对本文进行评论互动,部分优秀点评将刊登于明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