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天,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又要来了,今年你还会“剁手”吗?
付定金花了上万元
距离“双十一”还有两天,张倩文的“购物车”里已经放好了23件商品,只等11月11日零点一到,就开始抢购。而她的同事谢齐则更是大手笔,光是预付的定金,就已经花了上万元。
“家里要装修,需要买的东西比较多,正好趁着‘双十一’打折,在网上搞定。”张倩文告诉记者,从水龙头、门锁、灯具等小件,到电冰箱、电视、地板、瓷砖等大件,她都在线上选购。“网上图片翻翻,评价看看,省得跑到建材市场、家电卖场去了。”
相比她的有的放矢,谢齐购买的品类就杂了很多。从女儿的衣服、玩具、零食,自己的衣服、书籍、食品、日用品,老公的数码产品、运动器械,再到送给父母的保健品、旅游产品,林林总总几十件,因此光定金就付掉了上万元。
囤了一年竟未拆封
一边是不停的买买买,另一边却是大量的闲置物品。不少市民发现,去年“双十一”购买的商品,直到今年“双十一”,也没有拆封使用。
张欣欣去年“双十一”时,在某日系品牌的网上旗舰店里买了两套护肤品、两支BB霜,但直到现在,也只用了几支赠送的小样。“其实当时家里已经有护肤品的囤货了,但是看到这个品牌在活动,就忍不住下手。”她告诉记者,刚开始只想买一套保湿产品,但后来发现另外一套美白的活动力度更大,几乎6折的特价吸引她又买了一套,而店内又有买满多少减多少的优惠,为了凑单,她又加上了两支BB霜,就这样买了近2000元的护肤品。此外,还有用了两年多也没用完的牙膏牙刷,一次也没穿过的跑步装备等。
记者在参与“双十一”活动的网店看到,从预付定金、抢红包、满减到秒杀、跨店优惠,各类层出不穷的活动营造着“买越多、优惠越多”的氛围。整箱36卷卷纸、18斤洗衣液、26包卫生巾……即使是生活必需的消耗品,也经不住如此大量的囤货,以至于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悲惨”的段子:有一个女人囤了足够两年用的卫生巾,但不幸的是她很快发现自己怀孕了。
冲动消费实不可取
“限时秒杀”“ 冰点价格”“一年一次”……诸如此类的字眼刺激着消费者点击鼠标,按下购买键。但当促销品成为闲置品,当初的价格再便宜,也无法掩盖其被浪费的本质。
“不买难受,买了后悔,可能是购物后悔综合征。”一名业内专家表示,在商家打折、送礼、限量发行的蛊惑下,不少人会油然而生购物冲动,这就是典型的冲动型购物狂。“商品都是有保质期的,过分囤积后可能变质,是资源浪费。而在网上时刻浏览、比价,也是时间与精力的浪费。”他建议消费者理性购物,把想买的商品分类:想要但不需要的、可能需要的、真需要的,然后确定是否购买。同时养成记账习惯,经常统计花费,减少不必要的囤货。 本报记者 张钰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