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时小吃摊有七八十个
四平路街道共有大小道路17条,大部分都是中小道路。其中同济大学周边的赤峰路、密云路曾经是乱设摊的重灾区。这里的小吃摊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每天晚上6时左右,大大小小的摊位从赤峰路大门向两边蔓延,直到密云路,最多时有七八十个,甚至摆到了非机动车道上,一直到次日凌晨两三点才收摊。在彰武路200号留学生公寓门口,也有十几个摊位。
由于大学生对廉价夜宵需求很大,因此“黑暗料理”生意兴隆,有烤肉串,有炒河粉、炒饭,有凉粉凉皮、肉夹馍、煎饼果子……堪称全国各地小吃“大荟萃”!一度小摊贩中还出现了了“洋面孔”——两个卖法国可丽饼的法国留学生。这些流动摊不仅影响环境、交通,而且食品安全难以保障。而多年来,街道和城管部门也不断进行整治,但总是出现回潮。
“第三方”服务替代“黑暗料理”
去年下半年以来,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出台后,四平路街道以“大联动”的综合执法方式对同济大学周边持续进行整治,并且购买了20多人的社会“第三方”服务,作为辅助力量在赤峰路、密云路、彰武路等路段固守,直到凌晨2时。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食堂也开出了价廉物美的宵夜,花色品种多,卫生状况好。大学生们不再光顾,小摊贩便逐渐撤退了。据说有的“黑暗料理”摊主,改行做了网络订餐平台送餐员。如今,夜晚的赤峰路和密云路恢复了宁静和通畅。
帮助“老牌”流动摊贩入室经营
不过,辖区内最难整治的还要数另两处乱设摊,都是摆了十多年的顽固摊点。一个位于鞍山路70号旁边的空地,摆摊的是视力残疾人老李和他的家人,卖炸里脊肉、炸鸡心、炸蔬菜,生意不错;另一个是在本溪路197号小区门口,卖炸臭豆腐和饮料。两个摊点地处社区的中心路段,不仅影响市容,还因为油烟、噪声扰民,是居民投诉大户。
考虑到老李一家有实际困难,一家五口吃低保,街道在耐心做工作的同时,想办法为他找了一个门面,让他入室经营。老李同意了。10月8日,他正式转入了店内。而卖臭豆腐的老裴夫妇,都已60多岁,四平城管中队队长吴涛和他们谈话不下十次,还上门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告诉他们,根据法律规定,取缔乱设摊没有例外,如果一定要做生意,必须找门面正规经营。半个月前,老裴也撤走了臭豆腐摊。
正因为流动摊贩是动态的,所以人们更为关心的是,“无乱设摊社区”能否坚持下去?四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杜娟介绍说,他们一方面结合网格化管理,加强巡查,对于发现的线索,执法人员快速反应及时处置;另一方面,也欢迎公众监督,举报流动摊贩。
首席记者 邵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