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整治8个月后,上海警方用机制创新给出答案:创新推动公安交通管理勤务机制改革,打造符合特大型城市道路交通特点的立体化交通勤务管理体系。
目前,全市被划分为96个交通执法管理责任区,每个责任区设立一个交警大队,下设若干责任岗,将交通管理责任落实到责任区交警大队,分解到责任岗民警。同时,实行“队所联勤”“队社联勤”制度,组织派出所民警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参与配合交通执法管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
深耕“一亩三分地”
“漕溪北路南向北往徐家汇广场方向的车流量较高,注意前端分流。”近日的一个早高峰,徐汇交警陈金凯驾驶摩托沿漕溪北路来回巡视,不时用对讲机与周边岗位同事沟通。从警两年来,陈金恺一直都在徐家汇广场这个固定岗执勤。勤务机制改革后,他的管理范围从徐家汇广场延伸到蒲汇塘路高架下闸道,一下子扩大到了1.58平方公里的区域。
变化的不仅仅是范围,民警上岗时间也更具弹性。“民警上岗时间段分好几批,什么时候上岗、在哪里上岗,由实际路面交通情况决定。”静安交警支队第一责任区队长沈璐旻表示,通过这种“自助搭配”式的管理措施,真正做到了“哪里拥堵哪里有民警,哪里违法行为多民警就出现在哪里”。
“现在我有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不再是简单地完成一天工作,而是要想办法从事故发生的源头、拥堵发生的关键、交通违法行为的预防去‘耕好自己的田’。”虹口交警张熠介绍,看似工作方式更自由,实则压力更大:他和责任块里9名民警要承担起辖区里所有路口路段的交通疏导、警情接处、违法行为查处等交通管理类工作。“110”警情数、违法行为查处数、事故发生数等数据都会纳入绩效考核。
破解警力不足瓶颈
过去,各交警支队的分支机构通常称为“中队”,如今却被称为“责任区”。“责任”二字,正体现出其中的变化。据警方介绍,改革以落实“责任”为核心,形成交通管理新模式:每个责任区内,组建若干路口和道路组成、由交警和辅警具体负责的责任岗,根据区域交通特点,采取日常工作分时上岗制和重要节点警力保障制,提高用警效率。同时,通过把民警机动巡逻、定点执法和辅警站点指挥疏导三种方式并用,打破原先站点管理覆盖面小、路段管控“盲区”多的局面。
责任,不仅落在交警身上。责任区的队所联动,让派出所也必须为交通出人出力。延安西路1030弄佳信都市花园,420户居民,只有不足100个停车位。大整治开始,原本停在马路边的车被居民放到小区出入口的弄堂里、商务楼前,严重影响正常通行。新华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崔华找到责任区交警队长张伟民商量对策。张伟民和同事勘查周边,小区门口的延安西路是主干道,旁边的昭化东路极为狭窄,但旁边几幢商务楼却可以尝试“错时停放”。
听了专业建议,崔华带着小区物业、业主代表与小区门口的长峰中心协商,最终确定小区业主以每月600元价格夜间停放,而商务楼车辆白天则可以进入小区停放,形成共赢。
“作为社区民警,过去我做好人口和治安管理就行,现在交通也要管。”崔华说,改革让他担负起社区静态交通的管理责任,而不断思考解决小区居民的交通需求,也能赢得民心,反过来推动社区管理。
首席记者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