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胸有丘壑 笔走龙蛇
刘青莉
  刘青莉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这是于右任1962年写于台湾的《国殇》,即千古绝唱《望大陆》。他滞留孤岛,对大陆情念颇深,其乡思之苦,溢于言表,因其死后没有遗言,以此记之。

  民国时期知名报人陆铿曾说:“能够为两岸人民共同尊敬的人当然是孙中山先生。除孙中山先生之外,恐怕就要数于右任先生了。”

  于右任,原名伯循,字诱人,典出《论语》“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后取谐音因而自称“右衽”,“任”又由“衽”的谐音而来;于右任三十多岁时就黑髯飘胸,别署“骚心”“髯翁”。作为南社早期诗人,他在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抨击时政,言人所不敢言,咏人所不敢咏。

  为创办《神州日报》,于右任在1906年赴日考察并募股,因康心孚的引荐而结识孙中山,他自谓“内心振奋非言语所能形容”,遂加入同盟会。于右任自小国学功底深厚,其诗文策论,见识襟度,卓尔不凡,孙中山也十分赞赏于的才华和学识。归国后于右任又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及《民立报》,被称为“竖三民”,时人称赞其为“先生一支笔,胜过十万毛瑟枪”。《民立报》还以大量篇幅宣传孙中山的演讲和活动;同时把报社当作同盟会中部总部的联络、指挥机构。孙中山为答谢他宣传之功,送他一只炮弹筒作纪念,鼓励他像炮弹一样直飞猛进。孙中山1919年1月5日致于右任函中对其亦有称赞与鼓励:

  兄自创义以来,力荷艰难,毅力苦心,同深钦服……兄处此困厄之交……文苟有可为,亦必竭力相助,决不使兄独任其难。

  孙中山居沪期间,与于右任交往频繁。1923年1月11日下午,于右任至孙中山寓所拜访,26日孙中山便命其北上会晤皖系段祺瑞,并转呈手函,请段氏全力支持裁兵计划。函曰“兹特派于右任晋商要事,即祈赐予接洽。至文对于时局意见,已于今日电达,想邀英览矣”。可见11日在孙中山寓所的谈话当与此次北上任务相关,这是一项颇不轻松的任务,但因于右任非凡的个人能力,最终结果较为圆满。日后一段时间,国民党和北洋皖系、奉系合作,讨伐直系的曹锟、吴佩孚,正是由于于右任此次天津之行所奠定的良好基础。同年1月23日至2月12日期间,于右任又曾三次到孙中山寓所拜访,这应与孙中山召开记者招待会再次声明和平统一与裁军主张,以及《孙文越飞宣言》的发表等事件有所关联,于右任追随孙中山成为了裁军、联俄等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与见证人。

  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扶病北上,于右任亦跟随入京。后孙中山病情加剧,入院治疗,于右任提出“如有不幸,宜有遗言以告示国人”,遂参与起草了《总理遗嘱》。他在此后的回忆中称:“国父之逝世,竟未能随侍在侧,亦未及在遗嘱上签字”,每一言及,引为永恨。

  十日谈

  孙中山与近代名人

  明日介绍苏俄特使与孙中山。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读者之声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特稿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家装专版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完整的人
一次演讲比赛
即将老去的旺旺
五律两首
后园(中国画)
槐花雪
胸有丘壑 笔走龙蛇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3胸有丘壑 笔走龙蛇 2016-11-13 2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