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拍新片《芳华》,冯小刚近日在朋友圈发出演员招募启事,要求这一主角“具有专业演唱水平”“民歌,会弹钢琴,美声均可”,同时,冯小刚也提出了基本报名条件,“整过容的免谈,流行歌手免谈”。
冯导的两个“免谈”引发了网友热议。有的称这则招聘启事“太严苛”,既要具有专业演唱水平,又有两个“免谈”要求,娱乐圈内已很难寻找这样的合适人选。有人说,冯小刚曾多次炮轰过整容明星,但演员靠的是演技,是否整容不应成为其能否获得角色的前提。再说,演员是否整过容,整的程度如何,外界是很难鉴定的。但这至少表明,冯导非常讨厌整容明星。至于“流行歌手免谈”,也许是因为冯导不喜欢流行音乐,否则,为何民歌、美声、弹钢琴的均可,唯独要对流行歌手说不呢?
冯小刚的“两个免谈”引出了应对演员设定最低准入门槛这一话题。当今,确实因为一些有颜值、没演技的演员进入影视圈而大大降低了影视艺术的整体水准。
明星于震也曾就此炮轰过娱乐圈,有些明星在拍戏现场用“12345”来代替台词,有些明星每逢要拍有危险的镜头就用替身,于震称,念“数字台词”、让“替身当道”、“凭脸拿钱”等,都不是演员该干的事。
是否应对演员提高准入门槛,看看冯导和于震的言论,结论似乎应该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在病态的影视生态圈里,有颜值、没演技的演员不仅纷纷进入,而且大行其道,片酬猛涨。为“凭脸拿钱”的年轻偶像推波助澜的是,一些电视台在购买新剧时也往往先“看脸”,形象俊俏的“小鲜肉”“一个表情包”演到底,几乎靠“面瘫”撑全场,却有大量粉丝追捧。这在电视台看来就是收视率的保证,在视频网站看来就是“流量担当”,在影院看来就是票房号召力。
偶像明星的高颜值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成了可以被炒作的吸睛、“哄抢”资源。收视高、票房高、流量高,广告主自然也偏向高颜值明星,甚至全然不顾其演技之高低。电视台和网站为了留住广告主,只能采取片面的“看脸”购剧策略,由此,“演技不足颜值凑”“靠脸吃饭有理”“颜值即是正义”等谬说畅通无阻,造成了高颜值、低演技;高收视、低品质的恶性循环。
更有甚者,连谍战剧如今也在违背剧情风格,纷纷使用高颜值明星。正如一些网友所说,潜伏敌营的剧情其实根本不需以演员长相来引起关注。但为了迎合日益增长的“看脸”需求,一些剧组却不得不引入高颜值“小鲜肉”,将谍战剧渐渐变成了偶像剧。有人因此批评说,高颜值演员泛滥简直成了谍战剧的一场噩梦。
导演李安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曾批评一些中国电影:“都在炫耀明星的脸。”他一再提醒,让影视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拿出打动人心的作品,光靠“看脸经济”很难可持续发展。由此看来,冯导的两个“免谈”其实并不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