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角膜盲患者来说,大部分有可能通过角膜移植重获光明,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我国各地眼库的角膜来源奇缺,不少患者只能被动地等待捐献。除了角膜库有库无存的现状之外,眼科专家赵慧博士指出,绝大多数患者都没把角膜病当回事,才最终导致了角膜盲症的发生,因此提前了解和及时诊治角膜病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揉眼、隐形眼镜、外伤是角膜病“助推手”
由于角膜位于眼睛的正前方,在日常生活中就特别容易遭受到一些不同程度的伤害,直接导致视力严重损害,患者会因此而失去光明。赵博士列举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角膜病,提醒读者引起注意:
1.感染性角膜病:由细菌、真菌感染(常有植物划伤史)、病毒性角膜炎(常在感冒后复发)、棘阿米巴感染(常由于戴隐形眼镜游泳或护理不良造成)造成的角膜病。
2.非感染性角膜炎:最常见的是由于全身免疫性疾病引发,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炎、丙型肝炎、干燥综合征等都可引起角膜炎、角膜溃疡、甚至穿孔导致角膜盲。
3.圆锥角膜:不明原因的角膜扩张(与过度揉眼或戴隐形眼镜有关)。
4.眼外伤:锐器的直接外伤、酸碱化学伤、热烧伤等直接损伤角膜。
从以上的致病因素来看,外界对眼睛的伤害和我们自身不良的生活习惯仍然充当着角膜病的“助推手”,绝大部分角膜盲是可以避免发生的,也有部分病例在患病早期如果得到正确治疗也不会导致角膜盲。因此,一旦出现角膜盲,第一时间进行干预就显得非常重要。
别把白内障和角膜病相混淆
赵慧博士指出,除了白内障以外,角膜病也会出现视力减退的重要原因。她解释说,角膜病会使透明的角膜出现灰白色的浑浊。这些浑浊长在角膜上必将阻挡光线进入眼内,这样就会导致视力模糊、减退。
很多人会疑惑,角膜和晶状体都会出现浑浊,也都会遮挡视线,应该怎么去区分这两种疾病呢?赵博士指出,眼球是身体的一部分,它与全身各系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角膜病变多是由全身疾病引起的,或者说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表现在角膜上面。因此,尽管角膜病变是各种各样的,但却有着明显的特征。
例如身体中缺乏维生素A将特别容易出现角膜浑浊、软化与溃疡,最后乃至穿孔的情况发生。而在正常中老年人的角膜缘内1mm处有灰白色浑浊环,是由胆固醇、甘油三脂等沉着在角膜上皮下前弹力层和基质层构成。同时,在靠近角膜缘的色素环会呈黄绿色,约2mm宽。医疗检查设备可发现色素沉着位于角膜后弹力层附近的角膜基质部位。这些色素是由铜化合物组成,此色素环的存在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有力佐证,可出现在其他神经体征之前,一旦发现即可确诊。另外,当三叉神经遭受外伤、手术、肿瘤或炎症破坏时,受三叉神经支配的角膜便失去知觉和反射性瞬目的防御作用,从而容易遭受机械性损伤并发生上皮干燥;又由于三叉神经可能负有调理角膜的营养代谢的作用,三叉神经支配的中断,势必引起角膜的营养障碍与炎症的出现。
赵博士指出,以上特征中多数是依靠医学设备才可检出的。因此,在不确定疾病和病因的情况下,切莫胡乱使用眼药水或者口服药物。科学治疗角膜病的方式,是在眼部出现不适症状的时候,尽快前往医院,让医生给出诊断和诊疗建议。
赵博士强调:“目前,病毒性角膜炎在我国的角膜疾病致盲病因中排位靠前,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期治疗要以抗病毒为主。”她提醒,治疗该类眼病要选择正规医院,及早治疗可使视力得到保护。平时要以预防为主,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千万不要抽烟饮酒无度,酒精会使眼部血管扩张充血,使病毒蔓延,加重病情。角膜病的早期,若能及时准确地进行治疗可以治愈。但若病变严重或反复发生,则将使角膜上留下厚厚的瘢痕,此时的治疗方法有进行角膜移植术,将已浑浊的角膜去除,换上透明的角膜,这样才能使患者通过透明的角膜重新获得视力。“就像一台镜头已毛糙的照相机,若换上透明新镜头,又可照出清晰的照片一样。”
听眼健康讲座与专家面对面交流
为退休的中老年群体可以有双明亮健康的双眼看世界、了解眼部保养、疾病预防的相关知识及应对方法,新民健康特联合相关机构开展“秋季护眼眼健康系列活动”。每日电话报名前30名读者可参加本次讲座更可获得专家面对面宣教机会。
感兴趣的读者可拨打新民健康会员服务中心热线021-80261680(10:00-17:00),或发送短信“专家+姓名+联系方式”至13818853479报名参与。
□新民健康特邀专家简介
赵慧 医学博士
毕业于厦门大学,师从我国著名的眼表角膜专家刘祖国教授,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擅长角膜病、结膜病、干眼、眼化学伤等各类复杂眼表疾病及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的临床诊治和显微手术。
曾参与亚洲角膜病临床研究及干眼临床研究项目,参与全国高危狭窄房角临床诊治的多中心研究,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干眼问卷调查表,发表SCI及中华核心期刊12篇,国家一级核心期刊多篇,参与编写干眼专著。
本板块活动为公益活动,不向参加者推荐医疗服务或者其他商品,相关信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