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巴楚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北边缘,北倚天山,南牵玉河,处于喀什噶尔河与叶尔羌河的下游平原。巴楚也是上海静安区的对口援疆地,那是一块扑朔迷离、充满神奇而又美丽富饶的土地。
艾德莱斯绸 缤纷色彩
在喀什老城或者巴楚街头闲逛,随处都能见到大眼睛、高鼻梁的漂亮维吾尔族姑娘。她们或热情似火、或羞涩娇媚,迎面走来,都会向路人送上甜甜的微笑。
姑娘身穿花花绿绿的衣裳,那些缤纷的色彩,将她们娇嫩的肌肤衬托得更为细腻,别致的款式,也将女性的曲线勾勒得更玲珑动人。
这些特别的衣服都是用艾德莱斯绸制成的,这是维吾尔族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如今,去当地旅行,许多人都会买一件充满西域风情的衣服,将自己装点一番,或带上几条柔软艳丽的围巾回家,赠送亲朋好友,也不乏是一件很棒的伴手礼。
艾德莱斯绸是维吾尔妇女经常用于做服装的土产丝绸。“艾德莱斯”意为“扎染”,这种丝绸采用我国古老的扎经染色工艺,按图案的要求,在经纱上扎结,进行分层染色,整经、织绸。染色过程中图案因受染液的渗润,有自然形成的色晕,参差错落,疏散而不杂乱,既增加了图案的层次感和色彩的过渡面,又形成了艾德莱斯绸纹样富有变化的特点。维吾尔族妇女还给艾德莱斯绸起了个雅号“玉波甫能卡那提古丽”,意为“布谷鸟翅膀的花”,隐喻它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
艾德莱斯绸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常用翠绿、宝蓝、黄、桃红、金黄等色,颜色对比强烈,图案细腻严谨。有些地区的艾德莱斯绸则喜欢黑白效果,纹样粗犷奔放,色彩简洁明快,常采用白底黑花或黑底白花或红白、蓝白兼配以小块金黄、宝蓝做点缀,使色彩简洁而富有变化。
巴楚小刀 工艺考究
刀是维吾尔男子的象征,巴楚出产的手工佩刀在整个新疆都享有盛名,其中以琼库尔恰克小刀的制作最著名。
琼库尔恰克乡是巴楚最大的乡级地区,其地域面积达1295平方公里,甚至比香港特别行政区还大。但该乡并不以它的“大”而著名,反而以它的“小”蜚声海内外。
巴楚小刀的制作分两个部分,即刀身和刀柄。制作刀身是相对简单的过程,最实用的部位做起来最快,而刀柄的修饰则会消耗大部分时间。如果一个作坊平均每三天做10把刀子,那么一天是做刀身,剩下两天用作刀把及刀柄的修饰。
刀身的毛坯现在大多是由汽车报废的避震钢板切割下来的,其毛坯形状每个作坊都不相同,有长条的、有方形的、有三角形的。长条的经过打造,可一分为二成为两个毛坯;三角形的、方形的都只能制作一个毛坯。虽然巴楚小刀看上去大同小异,但由于是全手工制作,因此,绝不会有两把完全相同的刀子。
刀柄的制作是体现工匠匠心独具的地方。两块很规矩的槽形铁并到一块,将刀身夹住,中间要有一鸭舌状钢弹簧同刀身衔接得恰如其分才行,这是折叠小刀开启自如的关键。如技艺不娴熟或工艺不过硬,这把小刀的开合就不容易了。
待这套组装刀身刀柄的工序完成之后,最考验水平、最繁琐、最需要耐心的装饰工作便开始了。装饰包括刻字、镶嵌、錾花等,既考验技艺,又需要耐心,对刀身的打磨、抛光、淬火也很有技巧,最好的淬火方法是用紫薇花的汁液和着冰水来淬火,那样刀面就会瓦蓝瓦蓝的,还不会生锈。
黑山玛瑙,自然的结晶
在距巴楚县夏河林场15公里处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一座奇特的黑山,那是一片被黑砾石碎片覆盖的沙丘,盛产一种奇特的石头——黑山玛瑙。黑山玛瑙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它色彩鲜艳、纹路整洁、千奇百怪,因此,也成为了许多人前往巴楚必买的礼物。
玛瑙的形成历史十分遥远,大约在一亿至三亿年以前,地下岩浆由于地壳变动而大量喷出,蒸气和其他气体形成气泡。气泡在岩石冻结时被封起来而形成许多洞孔。很久以后,洞孔浸入含有二氧化硅的溶液凝结成硅胶。含铁岩石的可熔成分进入硅胶,最后二氧化硅结晶成为玛瑙。
玛瑙硬度仅次于钻石,以二氧化硅为主。黑山玛瑙是目前戈壁玛瑙中相对来讲品质最好的玛瑙,是资源性更特殊的玛瑙,也是不可再生的玛瑙。黑山玛瑙是大自然历经亿年创作的纯天然艺术瑰宝,它色彩极为丰富,形状神奇万千,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鬼斧神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