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策划
今年是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组织晋京展映展演活动的第4年,规格越来越高,动静越来越大。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谷好好的话来说,上海戏曲迫不及待地要多做一些动作来夺人眼球,在当下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的普及,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近戏曲。
每年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都会精心策划一系列的戏曲“走出去”活动,过去3年的晋京展映展演活动里,有名角的拿手好戏,有青年演员挑梁的传承版老戏,更有上海戏曲院团的最新力作,今年的“东方之韵·梨园光影”则是通过经典作品电影版、舞台版的双管齐下,交相辉映,让北京的观众们以不同的形式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戏曲艺术的魅力。
代际传承
3D全景声电影《曹操与杨修》中,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光影里留下了“青春的尾巴”,其炉火纯青的演技让在座专家纷纷感叹宝刀未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表示,他曾看过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和徐玉兰的越剧电影《西厢记》,看到钱惠丽、方亚芬、张咏梅的版本后,一边看一边赞叹,认为其不仅是高水平的传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龚和德说:“对原创剧目的尊重、对剧种本体优势的尊重、对表演艺术为核心的尊重,这3部电影都做到了。”
而更让人惊喜的是昆三班出身的小生黎安在电影《景阳钟》里的表现,虽然尚无恩师蔡正仁游刃有余的老辣状态,却能够看到黎安自己的清新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评价,上海戏曲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团队的稳定性以及世代的传续。因此,同样的一部作品,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传承者里展现的风采是有所区别的,但是同样能达到精准传承,保持这部作品的经典品质,非常难能可贵。
强强联手
戏曲电影一直是上海戏曲的优势。3部经典剧目的展演、展映活动同步进行,是对老中青三代戏曲传承创新的一次集体检阅,是经典作品舞台创作与电影手法的交融与再造,更是戏曲人舞台经验与银幕表演的有机结合。而3部戏曲电影在中国电影资料馆最大的影厅连续放映,这么多年来也是第一次。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这次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联合电影资料馆,是面对新时期做了一些戏曲与电影结缘的最新实践和最新探索。”
如今戏曲艺术要发扬光大,一定是一个强强联手的过程。上海戏曲院团在舞台艺术方面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论及电影,如何拍好戏曲电影、如何让戏曲电影上院线、如何争取到另一个群体的观众,还需要电影界的专家和相关单位帮一把,这也是举办这次专题研讨会的初衷。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就此建议,上海电影如果能另辟蹊径,从戏曲电影的角度重新恢复上海电影的内在精神,打造以戏曲为中心的电影新品牌,必定别有洞天,“爱拍《战狼》的拍《战狼》,我们拍拍《景阳钟》《曹操与杨修》也挺好”。
记者 赵玥 (本报北京今日电)
马上评
一把双刃剑
如今,3D似乎已经成了戏曲电影的标配,但关于戏曲电影未来到底应该如何拍,如何让3D、4K、全景声等高新技术为戏曲电影锦上添花,昨天在上海戏曲艺术中心3D戏曲电影晋京展映专题研讨会上,约40位京沪两地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纷纷建言献策。
用3D拍戏曲电影,用力到底用在哪里是最值得探讨的。中国戏曲追求写意,一桌二椅是典型呈现,戏曲中一挥马鞭代表千军万马;而电影却和中国传统戏曲用隐喻象征作为基本原则的舞台造型方式之间有着内在矛盾。将戏曲艺术拍成电影,最难处理的就是虚拟和写实的矛盾。
不过,戏曲电影根基还是在戏曲,如果只是与情节无关的特效3D,在戏曲电影里既不重要,效果也不佳。比如朝着观众泼一盆水、纷纷扬扬的雪花就落在眼前等等,这可能是早期3D电影经常使用的,其实艺术效果实在有限,并不能让影片出彩。而如果可以将剧场里看不到的视角,比如对战中的二人看对方的视角,用3D技术渲染一下,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D戏曲电影这种尝试最大的优势,就是带来了感官上的享受,放大了角儿的表演,让戏迷非常过瘾。电影特写让观众对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包括他面部的表情和眼神,甚至面部肌肉的抖动都看得一清二楚,3D电影更甚。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实力不强的演员在表演上哪怕有一点瑕疵,也能被观众看得一清二楚。
在越来越多靠科技翻身的作品里,演员的动作和表演被删减,而视觉冲击成了第一位。但戏曲3D电影却并不适合走这条路,靠的主要还是演员的艺术魅力,以及符合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的精品力作。所以,选材的顺序和逻辑一定是先多出舞台经典作品,然后再改成3D,本末不可倒置。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