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昭通鲁甸“8·3”6.5级地震,截至昨天下午2时,已致108.84万人受灾、398人死亡,1801人受伤。震级大、余震多、波及广、破坏重、救援难……一条条灾情信息令人担忧。
李克强总理在昨天上午11时许抵达云南昭通机场,随后乘车来到了龙头山镇,又步行了近一个小时,踩着泥泞和满地碎石瓦砾的山路,最后到达了受地震损毁最严重的龙头山镇龙泉村。
万余名解放军、武警、消防官兵和医疗人员携带着卫星通信、生命探测仪、医疗器材等设备,火速赶赴鲁甸参加抗震救援。昨天11时54分,昆明铁路局首趟“救002”次支援鲁甸灾区专列从昆明火车站开出。
截至昨日下午4时30分,地震形成的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堰塞湖水面海拔高度1158米,预计最高将上涨至1216米。目前湖面以每小时1米左右的速度快速上升。
石块砸中双手仍然继续救人
昨天上午6时,陆军第14集团军某旅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官兵携带救援器材刚进入鲁甸县龙头山镇老街,就听见村民陆大彩撕心裂肺地喊着救人。
救援队队长邓声群一看,她家的三层楼房已完全坍塌,成了“夹心饼干”。陆大彩说,她的婆婆祖万会和两个女儿被埋在废墟中,刚才喊话时一直有回应。
此时,官兵们已经从3日晚上7时开始连续奔袭300余公里,又累又饿,但听说有人被埋在废墟下还活着,便完全忘记疲惫投入救援。
地震时,幸存者正在二楼,楼突然坍塌,其身上叠压了两层楼板,最上面的一层楼板有半个篮球场大。
官兵们借助顶撑,把楼板慢慢支起。接着,用钢钎砸开2个窟窿,用液压钳剪断钢筋,顺着缝隙,上士赵珍和中士毕绍伟一前一后,侧着身体挤进洞内,一点点向前挪动。缝隙中塞满了杂物,大型器材无法展开,两名战士就用手一点点抠,用盆一点点往外运。
突然,一阵余震袭来,几块抖落的砖块砸到了赵珍的双手,他简单作了处理便继续投入战斗。
医疗救护过程像上紧了发条
鲁甸县人民医院广场。一辆救护车疾驰而来,医护人员推急救床架、开车门、推床架、进病房、急救,整个过程似上了发条一样,紧促有序。
地震发生后,鲁甸人民医院全院400多名医务人员迅速投入到救援工作中,还在休假的医务人员在听到消息后立即返回医院,一批赶赴灾区,一批在医院负责急救,一批在广场上待命迎伤者。至昨天零时,医院共出动了8支小分队共33名医务人员到灾区展开急救。昨日下午2时,医院已住进227名受灾群众,转院66人。
鲁甸县人民医院信息科工程师高林说,伤势较轻的群众就地包扎或到附近的卫生院治疗,伤势重的伤者直接用救护车拉回县医院或转至其他医院,伤势过重的则分诊到昭通市医院和市中医院。医院把床位加到了600多床,还用上了儿科的空置病房。所有工作人员几乎两天都没合过眼。
“除了医疗救护车,现在没有车能进入龙头山镇”,鲁甸县城设立了交通封锁,一车一查。为保证急救车能够顺利快速地到达医院,工作人员禁止其余无关车辆进入院区,并在通道旁设立了围挡线,防止行人阻碍救援通道。
鲁甸县人民医院内志愿者报名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左手臂上系着红丝带,正在空地上待命的15岁女孩赵予涵说,他们一听到同学报名就赶过来了。
七八个灾民挤在一顶帐篷里
镇中心卫生院储备药物的一楼垮塌。医务人员从废墟里抢救出了一些还能使用的药物,但面对众多伤员,还是显得杯水车薪。
灾区的第二个夜晚还在飘着小雨。晚上11时许,在鲁甸县龙头山镇最大的安置点,一片空地上已经搭建起了200余顶帐篷,近千名灾民安置在这里。七八个灾民蜗居在一顶帐篷里,不少被褥都是震后从自家带出来的,但还是满足不了需求。安置点只有两盏大灯是亮的,帐篷内还是没有通电。由于从沙坝通往龙头山镇的道路没有打通,饮用水和方便面全都搁置在路上。灾民们目前缺水、缺粮、缺被褥。
灾民的食物基本都是从家中带出来的,大家自发地你出一点我出一点,凑在一起做顿饭吃。傍晚,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类似厨房的地方,原本开餐馆的一位灾民把家中抢救出来的食物拿出来,给大家做了一锅粥。但这一点粥怎么够这么多张嘴?没东西吃,灾民只能在清汤里放点盐巴,凑合着吃。
(本报鲁甸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