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听评弹,听见这座城的声音~~~
听评弹,听见这座城的声音~~~
听评弹,听见这座城的声音~~~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评弹,听见这座城的声音
弹唱慢 说表糯 腔调软
朱渊 乐梦融
■ 《高博文说繁花》现场照与相关活动资料
■ 中篇评弹《林徽因》定妆照
  提起评弹,人们耳边总会不由自主地扬起琵琶三弦的委婉旋律和呖呖莺啭的吴侬软语。虽然曾经辉煌至“居家必备”的曲艺艺术也一度陷入落寞,但悉心的人们不难发现,伴随着评弹从题材到形式、从规模到包装的全方位创新,一场评弹的甜蜜风正在悄然发酵并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浸润到新一代人的生活。

  新崛起的评弹迷,不见得有时间泡茶馆、蹲书场,但他们会关注新中篇评弹《林徽因》何时上档,会在下班后坐进剧场听一场“高博文说繁花”,也会在日光正好的双休日午后,循着说书先生的身影摸到社区书场,扎在一群老听客里细细品味传统书目的魅力。

  今年恰逢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诞辰100周年,伴随着申城掀起的一系列“寻找·蒋月泉”活动,将寓铿锵于委婉且韵味醇厚的“蒋调”萦绕人们的耳际,也将把评弹这一余韵悠长的传统艺术再度推向焦点。

  “寻找·蒋月泉”掀起评弹热

  在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的评弹艺术中,蒋月泉所创造的“蒋调”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支。他不仅吸收了京剧老生余派、杨派唱腔的因素,行腔上加了若干装饰音,其旋律浑厚婉转,韵味浓郁醇厚。“蒋调”于上世纪30年代后期形成,开篇《刀会》《杜十娘》《宝玉夜探》等十分风行。

  蒋月泉的书艺精湛,台风严谨,说表清脱,含蓄幽默,刻画描绘真切细致,在表现人物方面更显功力不凡。不论是改编自传统长篇的《玉蜻蜓》与《白蛇传》,或是自创中篇评弹《王孝和》《林冲》《刘胡兰》都深受听客喜爱并传唱至今。除去不断精进自身艺术造诣,蒋月泉对评弹人才的传承也是功不可没,他悉心栽培了王柏荫、潘闻荫、苏毓荫、华国荫、蒋培森、秦建国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蒋调”接班人。

  在纪念大师诞辰100周年之际,上海评弹团将推出一系列“寻找·蒋月泉”活动,掀起新一轮评弹潮。展览《“皓月涌泉———纪念评弹一代宗师蒋月泉先生诞辰100周年”生平展》于本周率先开幕,“月下品泉——纪念蒋月泉百年诞辰”系列活动紧随其上。11月15日晚,《寻找·蒋月泉》评弹专场演出,将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头戏献演东方艺术中心。四代蒋门弟子,江浙沪评弹名家,以及多位南北戏曲曲艺名家,将演绎各个时期的蒋派艺术代表作,立体展示蒋派艺术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各类戏曲曲艺的交流碰撞。

  热门IP拓展评弹题材

  从去年年末初次在大世界露脸,到第三轮演出推出“典藏版”登上上海大剧院的舞台,好像《高博文说繁花》这样热了大半年的评弹作品在近几年来并不多见。《高博文说繁花》最大限度保持了原著的文学面貌,充分发挥评弹演员的语言功底和说表能力,将《繁花》中多人物、多情景、多关系、多时代,借助评弹说故事、讲情节的传统展开。虽说也时有老听客“投诉”这样的新评弹“说”太多“唱”太少,评弹味道还不够,但对于初次步入评弹剧场,或因《繁花》一书而来的新听客却是极好的。

  “现炒现卖”抓热点本就是评弹能和时代、生活紧密贴合的原因,《高博文说繁花》的热潮让人们看到,热门IP的改编不仅是游戏、影视等娱乐行业的专属,传统文化若能抓住热点做贴近生活的改编,也能借着“热搜”题材充分展现自身魅力。

  在论及“繁花”热时,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坦言:“《高博文说繁花》所带来的热潮,让我们看到,评弹的魅力并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削弱,只是我们没能找准嫁接当代观众的题材,没能更多发现契机,只要抓住评弹联结现代的那个‘眼’,‘十八般武艺’俱全的评弹又如何会落寞?”

  创新形式增添评弹魅力

  无独有偶,近年兴起的评弹热更早能追溯到去年开春三月末,上海评弹团中篇评弹《林徽因》在上海首轮演出意外爆棚。说意外,一是连演五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已许久未见;二是座下除却书场常见的老面孔外,新添了许多青春容颜。在评弹艺术频传式微之音的这些年,《林徽因》的“逆袭”被视作评弹或已扛过低谷、迎来拐点的信号。

  当然,意外的只是表象,略深究就能发现,《林徽因》的热潮并非偶然。上海曲协主席王汝刚解读这一现象时,就指出,《林徽因》的成功秘诀就是“形式好”:“中篇评弹,更适应了日益变快的生活节奏。”

  同样因形式创新而备受关注的,还有即将于10月20日晚配合“遗我双鲤鱼——上海博物馆藏明代吴门书画家书札精品展”推出的“吴门书札弹唱”。此番“弹唱”从展出的49封信札中,遴选出言辞优美、情节生动的7个片段,由上海评弹团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化的改编和演绎。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所弹唱的《王宠致王守札》,将陈调与薛调结合,诠释了王宠的心境,传递出最真切的情感。

  以评弹弹唱再现书札中蕴含的生动历史和故事,用耳朵来聆听中国历史上唐伯虎、王宠、王守札、文徵明等吴门书画家的手稿,这份体验也是新奇。原汁原味的苏州话讲述苏州文人的故事,既能拉近时空的距离,也能启迪着今人对于古老传统的想象。 本报记者 朱渊 乐梦融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100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随笔/评论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上海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热线
   第A12版:综合新闻·话题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财经新闻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市场之窗/资讯·广告
   第A28版:广告/新民健康
   第A29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30版:好吃周刊
   第A31版:好吃周刊/我家厨房
   第A32版:广告
传承版《廉吏于成龙》在天蟾逸夫舞台首演
弹唱慢 说表糯 腔调软
传承创新进行时
美国版文体新闻A20弹唱慢 说表糯 腔调软 2017-10-12 2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