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7月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探索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干部管理方式,打破年龄、身份、学历、职级壁垒,吸纳优秀群众代表进入群团组织担任班子成员,成了重点改革任务。一大批基层经历丰富、懂得群众语言和习惯、熟悉群众愿望和心声的优秀代表进入工青妇领导班子,但实践中,由于兼职干部大多无需脱岗、不用坐班、职责分工相对灵活,容易出现“出工不出力”的“花瓶干部”,兼职身份异化为荣誉头衔,这类现象需在不断深化的改革中引起重视。
兼职干部应该是群团组织敏锐的“传感器”,在走进群众、读懂群众中,尽可能地反映群众的心声和诉求,同时也将群团组织的工作辐射到更广阔的人群。个别兼职干部一进群团组织的大门,就认为自己有了身份、成了干部,对群众所想所盼不热心、不用心,甚至变得高不可攀。这样一来,兼职干部难免失去代表性、影响力。
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改革攻坚期,兼职干部因为利益牵绊较少、思考方式更接地气,更应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新中走在前列,做敢想、敢言、敢拼、敢闯的改革鲇鱼。但也有个别兼职干部早早地产生了明哲保身的看客思维,把任命书当作了“嘉宾证”,工作中遇到急事就躲、遇到难事就推、遇到矛盾就绕道走,甚至将兼职岗位看成积累资源、捞取好处的跳板,该说的不说、该争取的不争取、该冲在前面的缩在后面。如此这般,鲇鱼效应就可能演变成“温水煮青蛙”的后果。
兼职干部要经常省思自己的本色、本分、本职,防止被捧得飘飘然;同时要真正地走进群众,结合自身优势,在事业所急、群众所盼、自己所能的改革一线精准发声发力。(杨子强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