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备十年留学上海
2016年刚到上海时,萨尔瓦多得先想想自己的母语西班牙语,再用英语表达出来。为了学中文,他读的报纸就是《新民晚报》。
说到为何“痴迷”中国,萨尔瓦多说,对中国最初的印象来自父亲。“3岁时父母离婚了,我每个月才能见到爸爸一次,他总是带我去一家中餐馆,老板是广东人,待人友善,食物非常好吃。所以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中国,不过对它的记忆就是那家中餐馆。”他说,“18岁的时候我离开家乡,到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上大学,教授说,中国和印度就是东方。”
萨尔瓦多记得,从2000年起,阿根廷媒体开始大量报道中国新闻,“龙的故乡”是很多新闻的标题。2006年他考上大学,疯狂阅读关于中国的新闻。得知上海大学有专门设置的中阿双边关系学专业,他兴奋极了,去上海变成他的梦想。在申请奖学金的过程中,父亲去世了。2016年当他把去上海留学的喜讯告诉全家时,哥哥姐姐一片欢呼,妈妈说:“去吧,去上海学习吧,别忘了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在天堂的爸爸。”
由衷感叹上海变化
在萨尔瓦多眼里,一下飞机,对上海这座城市用两个字形容就是“震撼”。每次路过外滩、华山路,他总觉得周围的建筑与空气和阿根廷很像,布宜诺斯艾利斯就号称是“拉美的巴黎”。但是他说:“上海是一座活力和魅力四射的城市,这又和阿根廷不一样。我想把这些不一样的地方告诉阿根廷人民。”
打开手机,萨尔瓦多向记者展示他的各种出行软件。“上海的地铁修得真棒,工作人员都会简单英语,我用一年时间熟悉地铁换乘,现在可以去上海任何一个地方。虽然布宜诺斯艾利斯在1913年就修了第一条地铁,但现在也只有5条地铁,出行远远没有上海方便。”他补充说,自从他在阿根廷媒体上撰文介绍上海和中国,他的读者“粉丝”最感兴趣的就是如何在上海换乘公交。
谈到吃,萨尔瓦多更是如数家珍:“中国是美食天堂,上海有好多好多好吃的餐馆,上海小吃更是美味。”小笼、小馄饨、葱油饼、菜泡饭……这些上海美食都被他一一写进自己的文章。
除了吃,他也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很喜欢写书评。有些中国大作家是他梦寐以求想去拜见的人,比如莫言,在他眼里就像阿根廷大文豪博尔赫斯。
想把自己当中国人
谈到刚刚闭幕的阿根廷G20峰会,萨尔瓦多很兴奋,为自己的祖国举办盛会感到自豪。尤其是看见中国的习主席在峰会上的讲话,他将讲话内容作为中文学习的重点,随口就说出“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他觉得,这句话同样也适合阿根廷。
如果博士顺利毕业,萨尔瓦多希望今后从事中阿两国外交领域的工作。他说:“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正扮演引领者的角色,上海每天都在变化发展、创造巨大的成就。而阿根廷已经经过了5个世纪的漫长摸索,还没有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我想用在上海学到的知识帮助身边的人生活得更好。”
每次上街,萨尔瓦多都想把自己当作一个中国人。这个希望有身份认同的阿根廷青年说:“在阿根廷,中国最著名的两个人物是毛主席和习主席,2016年习主席说欢迎拉美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顺风车,为什么不呢?全世界都在向东看,我也愿意。”
本报记者 杜雨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