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皮亭诞生的上海第一、全国第一
在上海,乃至中国,春秋集团都是一家有代表性的民企。
集团下,春秋航空是中国首批民营航空公司之一,在中国航空公司中第一家在发达国家设立分公司,也是中国客座率最高和国际航线网络领先的民营航空公司。截至2018年10月底,春秋航空经营80多条国际航线和100余条国内航线,拥有87架空客320和波音737飞机,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空公司。
春秋航空的母公司春秋旅行社,境内有46家全资分、子公司,境外有9家全资子公司,全国5000多家代理商,上海45家全资营业网点,是国内连锁经营最具规模的旅游批发商和包机批发商之一。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么大的一家民企,最早的唯一财产只是中山公园对面、当时20路电车终点站旁边的一个2平方米多一点的办公用铁皮亭。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和全国很多城市一样,有不少返城待就业知青;同时,人们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希望能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在此背景下,时任长宁区遵义街道党委副书记的王正华,没要国家一分钱,率领10多位知青艰苦创业,开办了春秋旅行社,铁皮亭既是办公室,也是营业厅。
上世纪90年代初,春秋旅行社做得风生水起,但散客成团的业务也遇到了瓶颈——由于全凭人工操作,手动改写票板,庞大的业务量非常容易出错。王正华聘请了从英国留学归来的技术专家,自主开发了诺威网络平台,告别了手工票板的传统,实现了全国联网,全国统一出票、统一财务结算,在国内首创了科技兴旅的先河,并最终在全国形成了4000个电脑联网的网络零售店。凭此“绝招”,1993年,春秋获得上海国内旅游第一,第二年又登上了国内旅游第一,并连续保持了16年。
包机“不过瘾”,从“航空梦”开始第二次创业
1997年,航空公司从欧美经上海回北京的航班,在上海有一半客人下飞机了,飞北京时就空了一半座位,春秋低于市场价将这部分空座位包了下来。这样,飞机从上海到北京基本不增加成本,但空座位卖出去的票价是几百元,航空公司和春秋实现了双赢。此后,春秋又包机组织大批游客游海南……7年包机,春秋旅游累计包机3万架次,覆盖全国30余座城市,客座率保持在99.07%,营业规模从4.1亿元到28.9亿元,净利从249万元到6603万元。
对王正华来说,包机还“不过瘾”,他做梦都想自己创办一家航空公司。2004年,民航总局打破坚冰,同意民营资本经营航空公司。当年,一共批准了3家民营航空,春秋航空就是其中之一。经过一年多筹备,2005年7月18日,随着春秋航空的第一架飞机冲上云霄,春秋旅行社拿着办旅游攒下的全部家当,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为了降低成本,在上海两大机场的支持下,春秋航空自行设计了航班离港系统,震惊了中国民航界,每年节约成本从几千万到上亿元。一张简化的登机牌,成本仅0.03元,和普通登机牌的0.4元相比差了10倍,一年也能为公司节省近百万元。
除了技术创新,还有艰苦奋斗。2008年春运恰逢上海大雪,春秋没有价值百万元的除冰车,而是出动了自行设计的“土炮”,造价仅4.5万元:先用扫把、抹布扫除冰雪,再喷洒除冰液和大雪拼搏……当春秋航空的飞机凌空而起时,其他公司的飞机大多还没起飞。
2015年1月,春秋航空成功上市,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航空上市公司。
无论企业变成什么样,老传统不能丢
王正华一直告诫自己和员工,不要丢掉春秋集团的优良传统:奋斗、远虑、节俭、诚信、感恩。春秋不允许任何违法违纪的事情发生,不设小金库,不做两本账,从来不在应付款、税收上动歪脑筋。王正华至今不允许公司欠机场、油料公司一分钱,每月10日要付的款,5日、6日就催对方报账过来;员工的工资发放一个小时都不许拖。正因如此,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当春秋集团付飞机尾款碰到困难时,各大银行纷纷主动伸出援手。
面对春秋航空取得的成就,王正华没有沾沾自喜。他常说:“不是我老王能干,而是我赶上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局面。没有改革开放的大气候,没有当时民航总局领导的明智决策,没有上海这个得天独厚的商业中心,没有我周围这批无私奉献的员工,哪里会有今天的春秋!”
2012年,公司第一次分红,王正华对大家说:“第一笔钱,希望大家都献给国家,去做公益活动。”2013年,春秋集团高管们从分红的钱里拿出1500万元,到河北张家口坝上最干旱的康保县种树。在“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的康保,春秋集团共投入2000万元资金,3年共种活28万棵树,种植的樟子松如今已长到3米多高。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