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回应称,根据答卷试评情况,发现部分试题与去年同期相比难度较大。因此,评分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
但这一回应并未解决考生及家长的疑惑。12月1日,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公告称,将成立调查组对高考英语科目考试成绩进行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怀疑有“倒加分”
11月24日上午,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公布了2018年下半年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其中英语成绩受到质疑。很多考生成绩与日常成绩差距较大,成绩较好的考生分数较低,成绩较差的考生反而分数较高。有考生怀疑出现“倒加分”的情况(获得了比卷面分更高的分数),因为客观题扣了十几分的考生,拿到了135分以上的成绩。
浙江省高考英语试卷总分为150分,客观类试题与主观类试题分别为110分、40分。其中客观类试题为选择题和填空题,答案相对固定。主观类试题为两篇写作题,一道为应用文,共15分;另一道为概要写作,共25分。
浙江衢州一位考生表示,此次英语考试与以往相比难度较大,正常情况下,大家的分数都应该有所降低。但成绩公布之后,班上有一半同学的英语成绩超过130分,这表明除了客观题的扣分,这些同学主观类试题的扣分在5分左右,作文成绩远高于平时。
试题“加权赋分”
不少考生表示,由于一早核对过答案,11月24日成绩一经发表,许多同学都对自己的英语成绩产生质疑。有同学曾通过网站、电话等渠道进行投诉,但对方都以一句“会调查的”作为回复。
11月27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发布声明称,浙江省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安排2次考试,考生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分数较高的1次。
针对英语考试成绩问题,浙江省考试院表示:“为保证不同次考试之间的试题难度大体相当,浙江省招委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在制订评分细则时,决定面向所有考生,对难度较大的第二部分(阅读理解)、第三部分(语言运用)的部分试题进行难度系数调整,实施加权赋分。”
省长牵头调查
浙江省考试院的这一回应并未消除学生和家长的疑惑,加权赋分为何提前未告知、赋分标准具体是什么?引起了新一轮的质疑。
2014年浙江省公布的高考改革试点方案明确,仅对非语、数、外的选考科目进行赋分,规定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
因此,此次对英语成绩进行赋分并非常态。并且针对英语成绩的赋分,浙江省考试院并未在考试前向考生告知。
此外,赋分标准也受到质疑。来自嘉兴的顾同学表示,考试结束后,班上同学曾核对过标准答案,“班里英语最高分139,但客观题就扣了12分,这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还有家长告诉记者,此次赋分没有经过公示,调查过程也没有第三方介入,浙江省考试院至今也没有公布赋分标准。
高考英语成绩争议持续一周后,浙江省政府新闻办于12月1日再次回应称,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成立以省长袁家军为组长、有关权威专家参与的调查组进行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社会公布。
专家说法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认为,浙江省此次对英语成绩进行赋分,目的是拉高全省考生的平均分,但这一做法带来了考生实际成绩的变化,一些水平较高的考生成绩会变低,而水平较低的考生成绩则会变高。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需要通过成绩的落差挑选优质生源进入大学,浙江省的做法从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意义并不大。
此前山东、广东也曾采取成绩赋分这一模式,即高考分数采取“标准分”制度,满分为900分,依据考生成绩在全省所占的比例进行分数转换。当时山东和广东的考生想考上北大等名校,分数要达到800分以上,难度较大。
“而且浙江省考试院此次并未提前告知考生赋分情况,这一做法缺乏程序正义。”孙东东表示。
据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