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介绍,这次评选,评委的构成刻意形成年龄层次上的差距,80后、90后文学的力量得以全面释放,今天的写作特别多元,审美标准特别不同。《收获》的榜单希望能够呈现这种多元,在权威性之外,有一点民间性,反映时代人性的特点。
“野生作者”出彩
这次的榜单里,出现了一个80后陌生面孔——班宇,他以短篇小说《逍遥游》获得了短篇类的第一位。这张胖胖的陌生面孔既不属于省作协、不属于中国作协,也不属于任何一家专业性的文学单位。在投入小说创作之前,班宇一直是以在豆瓣上写乐评、在各大报刊上写一些文化随笔游走于纯文学创作的边缘。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一个野生的写作者。”2016年,班宇订阅了一年的《收获》,以杂志中的作品为标杆,了解纯文学领域究竟正在发生些什么。
班宇几乎完全脱离了曾经的评论者身份,但这个上星期还在北京听了一场摇滚乐音乐会、痴迷于黑胶唱片的年轻作者,在写每一部小说之前,都会给这部作品定一首主题曲。比如《逍遥游》就用了斯蒂芬·米库斯的音乐。和喜欢在小说中加入音乐元素的村上春树不一样,班宇只把音乐作为写作的背景和感觉,以及在字里行间多了几句曾经风靡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时的老歌歌词。
《逍遥游》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身患重病的许玲玲与父亲、与两位好友之间的故事。地点发生在班宇的家乡沈阳,带着浓浓的铁西区味儿,却让北京、上海的读者普遍感觉能够与小说人物共情,这也许就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魅力。班宇说:“小说是一个容器,一个充分的载体,既可以复制现实,也可以叙述观念。”
短篇小说居于第三位的是老将莫言出手不凡的新作《等待摩西》。莫言为此发来幽默的获奖感言:“据说有的黄瓜放到冰箱里还会生长,此事未亲眼目睹,不敢确认为真,但确有小说因过分贴近生活在写完之后又自行生长出了续篇。《等待摩西》就是这样的小说。”
非传统平台入选
榜单上,李洱的《应物兄》与王安忆新作《考工记》分列长篇榜第一第二位,50后那一代写作者不断迎来新的“喷涌”,文学生命力蓬勃青春。60后、70后、80后乃至90后作家实力不断增长,跃跃欲试。当代文学阵容与版图充满生机,变动不居。
今年的终评委中,不仅有项静、黄德海、张定浩等青年评论家,还第一次出现了90后作家王苏辛。多元的评委组合带来了新鲜的视野,不拘一格的选拔方式将文学因子从各个阅读平台中提取出来。例如,这次最终入选的作品,有很多来自非传统期刊平台,名列非虚构榜单第六的“英国当代观察系列”来自青年杂志书《单读》,候选提名的《失落的天文台》来自人文社科杂志《读库》,短篇小说《北方狩猎》来自豆瓣阅读。这张榜单,也可视为一份跨越代际与经验的对于文学的当前与未来的共见。
据《收获》主编程永新介绍,《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作品选:中篇小说卷》与《2018收获文学排行榜作品选:短篇小说卷》将于明年1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
本报记者 徐翌晟
短篇榜
1.《逍遥游》 班宇(《收获》2018年第4期)
2.《禁指》 斯继东(《十月》2018年第5期)
3.《等待摩西》 莫言(《十月》2018年第1期)
4.《道长》 阎连科(《作家》2018年第3期)
5.《杭州鲁迅二三事》 房伟(《收获》2018年第3期)
中篇榜
1.《候鸟的勇敢》 迟子建(《收获》2018年第2期)
2.《基本美》 周嘉宁(《收获》2018年第1期)
3.《海里岸上》 林森(《人民文学》2018年第9期)
4.《夹叉》 艾玛(《收获》2018年第5期)
5.《小花旦的故事》 王占黑(《山西文学》2018年第6期)
长篇榜
1. 《应物兄》 李洱 (《收获》 2018长篇专号秋卷、冬卷)
2. 《考工记》 王安忆(《花城》2018第5期)
3. 《山本》 贾平凹 (《收获》 2018长篇专号春卷)
4. 《捎话》 刘亮程 (《花城》2018年第4期)
5. 《修改过程》 韩少功 (《花城》2018年第6期)
非虚构榜
1. 《沈从文的前半生》 张新颖 上海三联书店
2. 《田湖的孩子》 阎连科 上海文化出版社
3. 《青藏光芒》 马丽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西藏人民出版社
4. 《幌马车之歌续曲》 蓝博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5. “兴隆公社”系列 袁敏 《收获》“兴隆公社”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