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元敏,1950年出生于上海,被称为“最上海的摄影师”。
1976年,作为上海市政研究所的一名摄影助理,从拍摄城市各个角落的路、桥、街道开始,他透过镜头观察这座城市。1980年,为了按照自己的心意拍摄那些“自己熟悉的、感觉自如的东西”,陆元敏调去区文化馆,之后一直工作了三十年,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骑着一辆好友送的自行车,拿着一架海鸥照相机,陆元敏正式开始了自己拍摄上海之路。
上世纪90年代这座城市开始拆迁、更新,到处变化都很大。那时,苏州河是陆元敏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作为一个上海人,他很惊讶,这条城市的母亲河两岸完全和几十年前小时候经过的时候一模一样。《苏州河》系列是那一时期的作品集合。他自诉,苏州河打动他的,不是变化,而是因为这条河没变。而后出版的《上海人》《胶片时代的上海》《上海影像》等画册,延续了这个视角:关注这个城市变化中的不变。一方面,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座城市的飞速发展毫不为过,另一方面,隐藏在街道、建筑、人们神态举止、居家环境等碎杂绵密的细节中的上海风骨,正是陆元敏一路发现的解读这座城市的密码。
“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技巧是没有生命的。”陆元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只用一个价值300元人民币的35毫米镜头,不长不短,是他所喜欢的摄影刚发明时的那种记录方式。
曾经有人把陆元敏拍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照片误读成六七十年代的上海,这也说明上海大的变化就是九十年代以后,这也是改革开放攻坚克难的关键期。如今回看这些作品,人们会想起经历和见闻过的人和事,想起身边工作和生活着的上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李明洁教授评价道:“它们与文字、物件同等重要,它们相互独立,也相辅相成,共同讲述了以上海为坐标的平凡人的不凡时代。”
以拍摄街头人生著名的捷克著名摄影师寇德卡有一句名言,“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或是哲学家,我只是看”。陆元敏说自己并没有刻意去记录时代,“我是无意识地保存了这一段影像,自己也觉得很幸运,再晚几年拍的就不是这个上海了。”如同写日记一般,他将个体的感悟忠实地用照片收集在一起。正是这份不刻意,让他的照片成为了时间的一部分,成为了上海人对于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同为摄影家的林路这样评价自己的同行:“陆元敏的画面中,快乐多于忧伤,憧憬多于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