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日喀则,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是西藏第二大城市,辖1个市辖区和17个县,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自元代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以来,日喀则行政区划虽几经变更,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版图上重要的行政区域。
日喀则藏语意为“水土肥美的庄园”,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日喀则与尼泊尔、不丹、印度三国接壤,境内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有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一批著名寺庙;有亚东、樟木、吉隆、日屋等四个口岸。截至2017年,全市人口80万。
“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蓝蓝的天上白云朵朵,美丽河水泛清波,雄鹰从这里展翅飞过,留下那段动人的歌……”韩红的一首《家乡》唱出了无数人对日喀则的向往。歌里的画面是“水土肥美的庄园”最生动的注解,或许也将成为日喀则未来的写照。
变
日喀则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早上送孩子去上学,晚上去接的时候,家长们要吹开孩子脸上厚厚的灰尘,才能看清是不是自家的娃。沙尘暴一样的漫天尘土,是以前的日喀则留给大家的印象,这在开了几十年车的司机卫东和西洛口中都得到了证实。
318国道是日喀则西部各县农牧民交通运输的主要干道,不过十多年前的国道还是土路,到了冬天,伴随着干燥大风天气,沙尘便不可避免。路边的住户,早晨擦干净的家具,到了晚上,就能抹下厚厚的一层灰来。
“以前虽然路是通的,但路况很差,来旅游的人也少。雨季的时候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路很难走。”西藏自治区公路局日喀则公路分局拉孜公路养护段负责人巴桑已经在公路系统工作了20年,一年前来到拉孜。318国道由东向西横穿整个拉孜县,在拉孜县内有200多公里,拉孜公路养护段则主要负责5000公里至5165公里路段的养护。
巴桑回忆,从日喀则到拉孜路段2004年开始改建柏油路,2007年左右通车。从土路到柏油路,路况明显好了。当然,养护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主要靠人养护,土路上手扶拖拉机、小四轮农用车是最常用的器具;如今日常的养护,由人力和小型机械完成,路面上如果出现坑坑洼洼,则用小修模式填补。
柏油路并不全然是好的。在巴桑负责养护的路段,经过措拉山和加措拉山两座高海拔山脉。素来被戏称为“错上加错”的路段,是出了名的地质灾害多发路段。昼夜温差大,柏油路容易热胀冷缩出现裂缝,道路养护工作环境差、养护成本高,是他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巴桑的团队目前有80多名养护工人,最大的已经50多岁。“一线养护工人力量薄弱,在高海拔危险路段工作,环境恶劣,风餐露宿,他们的待遇有待提高。”说起对未来的期待,巴桑给出了这样朴实的答案。
“要致富,先修路”,类似的标语在318国道日喀则路段很常见。318国道对当地农牧民的生活影响巨大,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自治区交通运输部门的规划,高等级公路越来越多地伸向区内各县,国道自不用说,90%以上的省道都将改建成柏油路。即便是冬天来到日喀则,漫天尘土飞扬的旧景象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如果你有机会从这里经过,一定别忘了留意路面,给农牧民打通连接外面世界的通道上,密密麻麻、斑斑驳驳的痕迹,正是一线道路养护工人的军功章。
守
和农牧民生活一起发生变化的,还有珠穆朗玛峰的雪线。定日县内的珠穆朗玛国家公园毫无疑问是318国道沿线最知名的景点。“定日县是个边境大县,318国道开通对定日县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我们在发展过程中十分注意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定日县住建局局长夏晓勇这样说。
改革开放40年的巨变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变,是需要坚守的,比如环境保护的理念。一路沿着318国道向珠穆朗玛的方向走,道路两旁关于环境保护的宣传语随处可见,在海拔5200米的观景平台矗立的石碑上,一面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另一面刻着“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夏晓勇说,西藏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几年珠穆朗玛峰的雪线在不断上移,而这是“破坏了就无法恢复的”。
处于珠峰核心保护区的定日县,把环保放在了发展的首位,每个环保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有林评、环评。“环保工作抓得非常紧,各乡推进得非常顺利,这对当地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传统文化是另一个需要守护的。萨迦县是日喀则非常有特色的区域,在离318国道大概20公里的地方。萨迦是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之一——萨迦派的发源地,是历史上萨迦王朝的所在地,在西藏政治、宗教领域有着特殊的地位,素有“千年古城、雪域敦煌”的美誉。
八思巴藏香是萨迦县的传统手工业代表之一。由近60味原材料研磨、传统手工制作的藏香,是这个古老县城最独特的气息。西藏昆氏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日喀则市扶贫龙头企业,其藏香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了市级文化遗产名录。“藏香的制作是劳动密集型,为不少农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318国道为藏香的线上销售、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公司销售经理德吉卓嘎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萨迦县的发展以保护开发古城为重点,着力为萨迦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据萨迦县委常务副书记吕真昌介绍,上海第八批援藏萨迦小组实施了文化传承保护开发中心等一批项目,积极支持藏香、唐卡等传统手工业发展,精准扶贫的同时,致力于保护、传承传统文化。
2006年的春晚打开了堆谐之乡拉孜的知名度,2008年拉孜堆谐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走路就会跳,会说话就会唱”是拉孜人引以为傲的事,自己唱、自己弹、自己跳则是拉孜堆谐的特别之处。为了更好地做好堆谐的文化传承,拉孜县里先后成立了民间艺术团,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了民间艺术队。堆谐文化进校园、堆谐文化艺术节、堆谐文化旅游广场……通过让游客免费观看、参加各种推广活动,堆谐文化的影响力在慢慢增大,而这些都在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陶文权的记事本里。
傍晚的夕阳里,身着谢玛氆氇、脚踩藏靴的演员们或弹着六弦琴,或载歌载舞,歌唱着雪域高原所有美好的事物,拉孜特色的文化在他们身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50岁的演职员管理人员琼达次仁在旁一边指导,一边用独特的普通话介绍:“民间艺术团成立后,变化特别大,演员的舞蹈水平不断提升,我们经常去附近的县乡演出,今年已经演出了150场左右,大部分都是公益性的,就是这样的。”
建
日喀则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从各地对口援建开始的,这几乎是所有日喀则人都会给出的标准答案。援建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信你看,市区主要道路的命名,除了珠峰大道,几条主干道分别被命名为山东路、吉林路、黑龙江路,当然还有上海路;不信你看,零下十多摄氏度的高原上,援藏干部们还在布局谋划,不曾懈怠。
318国道在空间上将上海和日喀则紧紧连在一起,援建则将两地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一路向西,318国道沿线的萨迦县、拉孜县、定日县都是上海对口援建对象,几十年来,在上海援藏干部的推动和努力下,三个县均有望在明年摘掉贫困的帽子。
这几年,拉孜县委常务副书记施忠民和一颗鸡蛋较上劲了。意识到改革开放40年来,318国道给拉孜经济、文化、旅游带来的极大便利,上海市第八批援藏拉孜小组带领下的县城建设和经济开发布局都围绕这条路展开。因为看上了藏鸡蛋的高营养价值和高附加值,他们在318国道的一侧投建了规模近2万平米的藏鸡孵化基地,预计年孵化量可达20万只藏鸡。
“目前藏鸡蛋孵化的技术瓶颈已经突破,在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后续将完善冷链和物流体系。按照我们的估计,三年之内,拉孜县的优质藏鸡蛋将以很快的速度走上上海市民的餐桌。”戴着极具特色的宽檐帽,施忠民细数着发展藏鸡养殖业过程中遭遇的重重困难,即便说起曾经送到农牧民家的藏鸡被吃得所剩无几,也都已成了过往“失败”的笑谈。
在318国道沿线崛起的日喀则经济开发区,将成为未来30年日喀则市发展规划的一大看点。经开区距离日喀则市城区约5公里,规划控制范围为36.3平方公里,其中生态湿地、耕地等占总规划面积的三成以上,可居住人口12万。
规划中的日喀则经开区划为新城片区和产业片区两个发展片区,分为沿山东南路、上海南路两条城市发展轴和沿珠峰大道的产业发展轴三条发展轴线,年楚河、孜布拉河、嘉曲河、318国道绕城线成为它的四条生态景观带,集行政中心、商贸会展中心、居住中心、教育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为一体,而装配式建筑的引入则是经开区最大的亮点。
“高原建设面临施工周期短、抗震要求高、劳动力短缺等瓶颈,针对西藏建设实际,我们率先提出在雪域高原大力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在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日喀则市住建局副局长、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邹忠的积极呼吁和协调推动下,包括日喀则桑珠孜区、亚东、江孜、萨迦、拉孜、定日等13个县区已开工建设装配式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规模位居西藏七地市第一。
“未来我们将再造一个‘水土肥美的庄园’。”站在318国道旁的小山上,邹忠俯瞰面前正在抓紧施工的经开区,仿佛已经看到了日喀则未来的模样。
这个冬天,我们看到了日喀则忙于“播种”的样子,一如过去的40年。冬已深,春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