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才一小时
2004年3月,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三国同时加入北约,北约以“保护盟国”为由发起“波罗的海空中警戒”活动,由实力强劲的美英法德等国轮流派遣战机进驻三国基地。最先使用的是立陶宛斯莱利尔空军基地,它早年是苏联国土防空军在西北方向的大本营,有两条长度分别为3500米和3280米的水泥跑道,20世纪80年代,装备图-126和A-50预警机的苏军独立第76中队部署在此,重点监控北约在波罗的海的空中行动,掩护莫斯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明斯克等大城市,现在基地的用途没变,可敌我双方却掉了个。
2016年4月,美国空军两架F-22隐形机首次降落斯莱利尔,立陶宛总统格里包斯凯特亲自迎接,她还询问美国飞行员对这里的设施是否满意,得到的答复是“简直太棒了”。耐人寻味的是,美机使用的机库、维修场坪乃至跑道全都是苏联时代遗留的,如今“换了主人”的斯莱利尔让俄罗斯寝食难安,要知道,F-22从这里起飞,一打开加力,不消一个小时就能闯到莫斯科上空。
不仅是斯莱利尔,利用克里米亚危机的“溢出效应”,2014年5月起,美欧多国空军又获得爱沙尼亚阿姆尔基地的使用权,那里曾是苏联海军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第170团的场站,该团的苏-24前线轰炸机可粉碎任何敢从海上进犯列宁格勒的北约敌军。然而往事如烟,现实是北约军机成了阿姆尔的主人,它们盘旋在距圣彼得堡不到300公里的空域上,进行颇具危险性的空战格斗训练。2015年9月以来,美军F-22机群多次造访阿姆尔,迫使俄罗斯不得不在邻近的卡累利阿半岛部署苏-35S歼击机,以防不测。
“西北壁垒”变靶场
冷战期间,为监视北约核潜艇从北海或挪威沿海发射潜地导弹,1969年,苏联在拉脱维亚斯克伦达镇部署第一套“德涅斯特-M”远程预警雷达,作用距离可达3000公里。后来,苏联又在此追加部署“第聂伯”和“达里亚尔-UM”相控阵预警雷达,能够发现4000-6000公里外的弹道导弹,将警戒范围扩展到北大西洋,成为全苏国家防御网的“西北壁垒”。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曾以每年500万美元的代价向拉脱维亚租用斯克伦达雷达站,可1998年租约到期后,拉脱维亚受美国的影响,拒绝俄方续租,为了让俄罗斯死心,拉政府请美国人把雷达和附属设施炸毁。
尽管斯克伦达失去雷达预警功能,但尚有大批废弃建筑群。2016年,针对与俄罗斯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拉国防部改造斯克伦达镇内状态较好的70处建筑,变成城市战训练基地,有全套俄式风格兵营、仓库、学校乃至医院。北约士兵在此真实体验如何在俄式城镇里巷战。
这还不算,2018年10月23日,来自美国、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波兰的17辆坦克开进拉脱维亚阿达日演习场,向东方的靶标发射穿甲弹,现场火光冲天,而演习场距离俄罗斯边界仅有一小时的车程,这场表演的威慑意味不言而喻。更让俄罗斯五味杂陈的是,阿达日是原苏联红旗波罗的海军区陆军诸兵种联合训练基地,它只是冷战期间苏军在拉脱维亚境内修筑的600多处军事设施的一个,这也预示着北约今后能“坐享其成”的地方多了去。
海军基地暂时“雪藏”
至于落入北约手中的三国海军基地,像立陶宛克莱佩达、拉脱维亚利耶帕亚和爱沙尼亚塔林都让俄军方“望之伤情”。往远了说,克莱佩达和利耶帕亚曾是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增援远东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出发地,而塔林控扼芬兰湾南口,一直是沙俄以及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宝地,上世纪中叶经过多轮扩建。尽管俄海军在1993年撤离上述港口时进行过“非军事化”处理,但码头设施都完好无损,北约也早就进行过前期勘察和改造设想,只是现阶段为避免过分刺激俄罗斯,尚未出台大规模重建的计划。北约进行的多轮试验表明,只要时机成熟,可在轻松地利用这些军港实施滚装船的卸装载,通过海路迅速向俄罗斯家门口投放重装部队。
鲜为人知的是,苏联最早的井基核导弹基地中,就有一个部署在波罗的海畔的立陶宛波洛斯廷村。当时苏联核导弹尚未达到值班水平,因此将R-12中程导弹部署在距西欧最近的立陶宛,驻波洛斯廷的近卫第79火箭团用12枚射程为2000公里的R-12导弹,能够覆盖北约西欧国家。该基地密级极高,而且伪装良好,直到1978年才被美国发现。基地在苏联解体时废弃,现在立陶宛将其改造成世界上第一个冷战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四个导弹发射井,内饰有苏联时代的宣传画和典型的家用电器。
纵观全局,目前,北约固然在波罗的海三国常驻兵力极为有限,但具备通过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向该区域迅速集结兵力的能力,而苏联遗留的大量军事设施将发挥决定性作用,这无疑是当年建造者们完全没想到的。李鹏 张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