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老校友们重返民生路校区,在当年学习过的教学大楼、图书馆等处怀旧;又来到临港校区,参观新校区驾驶模拟器、轮机模拟室、自动化机舱、灯塔、集装箱装载机、中远图书馆、教学楼……校友们抚今追昔,对30年母校的巨变感慨万千。
大学时代是人生难忘的篇章,当大家重温大学情景、讲着当年的故事时,就像品抿一盅陈年美酒,久久陶醉在快乐之中。商船学院轮机771、772班“毕业30周年重聚活动”组织者之一詹玉龙教授感慨地说:“30年光阴过去了,我们这批当年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如今已经两鬓染霜。我们的人生篇章,有的写在浩瀚的大海上,有的写在教学楼的灯光下,有的写在世界名企研究机构内,有的写在创业者的征途中……但是不管取得了多少成就,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从这里起航。”
三十年后追忆航海梦
据几位校友回忆,当时学院的教学条件远非今日可比,所谓一路进来“歪”门“斜”道、小桥流水养鸡养鸭。相当数量的教材由老师们挑灯夜战编写出来,然后让教材科油印,有的则是学生们自己手抄的。教学楼只有一座,没有独立的图书馆楼,没有礼堂,开大会、放电影大家就拿着小方凳聚到食堂里。
在相对简陋的条件下,同学们万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即使在食堂排队买饭时,每个人手里也都会拿着一张英语单词的卡片。轮机专业77级校友们坦言,上山下乡的生存环境锻炼了他们这批人,他们对读书怀有更强烈的渴望,“我们班上年龄最大的比最小的足足大了15岁。”航海专业77级返校组织者之一、该校图书馆许忠锡老师说,特殊的年代培养了他们特有的品质:执著、努力、坚持。
今天校友重聚,他们身上有值得年轻一代学习的“精神”,“现在很多年轻人稍有点不顺,就选择回避,船上有一句行话叫‘避碰’,就是说船与船是不能碰的,但在生活当中,特别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能选择‘避碰’的,你若‘避碰’就不能得到锻炼,就不会成长。”詹玉龙教授说。
意气风发母校在心中
30年前的同窗如今遍布世界各地,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很多成就,走出了共和国的交通部长,走出了大型航运企业、物流企业、港口企业掌门人,走出了全球港机企业的管理团队。当然,也有一批又一批在航运领域普通却不平凡的劳动者。
詹玉龙教授深有感触地说,许多校友都走出去了,为社会作出很大贡献,而我们这些怀揣教育强国梦想、留下来坚守老师岗位的校友,也为国家航运事业培养了许多人才。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在聚会上表示:“同为77级学生,很难忘与各位校友一起在海大度过的大学时光。作为校友,大家都为母校的发展和成绩感到欣慰和自豪。”
“我们在母校的目光里,母校在我们的心怀中。”这是轮机专业77级校友们写在签名板上的一句话,也代表了海大历届校友的共同心声。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称,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优势,学校未来一定会更好。该校党委书记於世成也表示,学校的生命力在于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海大的光荣来自于每一位学生。
上海海事大学 吉娜 胡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