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中国《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中所指之物即为青蒿。最终因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之能“治疟疾寒热”。名字取自“诗经”的屠呦呦青蒿研究拿下中国人的首个诺贝尔科学奖似乎是冥冥中命中注定。
世卫组织推荐用药
屠呦呦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的课题组搜集了808味可能抗疟的中药,于1971年10月4日,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在研究青蒿素化学结构中,屠呦呦团队又于1973年获得重大成果——首先发现了双氢青蒿素。这在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上具有非凡的意义。第一是确证了青蒿素结构中羰基的存在;其次是由双氢青蒿素结构中的羟基得以制备各类青蒿素衍生物,增效并扩大生物活性,促使当今国内外对青蒿素类药物研究不断深入,更好为人类保健作贡献;第三是经屠呦呦负责的科研组多年努力,得以创制出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其片剂具有更突出的“高效、速效、安全、剂量小、口服方便、复燃率低、研制简廉”等优点,被认为是青蒿素类药物之优选者。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向恶性疟疾流行的所有国家推荐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世卫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万斌说,目前青蒿素的来源全部从中药材黄花蒿中提取。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中国部分地区生长的青蒿才具有工业提取价值。
青蒿素研究“第一人”
“为什么会是她?”“为什么诺奖要颁给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屠呦呦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后,相关的疑问也在坊间传开。
概括起来,疑问之一便是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科研团队,为什么荣誉只给屠呦呦一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对科学史颇多研究。据他对青蒿素发现历史的分析,其中虽然存在很多争论,但没有异议的是:第一,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第二,具体分离和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第三,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据了解,屠呦呦在古代中医药典籍的启发下,还创造性地解决了4个问题:选用哪种青蒿、选取哪个部位、在什么季节采摘、用什么方法提取。说起用什么方法提取,当年的情况是这样的,当“523项目”遇到研究瓶颈时,屠呦呦却把目光转向了青蒿。因此,饶毅明确表示:“屠呦呦肯定是该项研究的第一人。”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这次突然有诺贝尔奖“砸”中了这位85岁的老人。这又为哪般呢?据统计,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是59岁。为何诺奖获得者年龄普遍偏大?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教授表示,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从提出到获得诺奖,一般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科研成果需要反复检验。有的科学家可能年轻时就提出一项新发现,但几十年后才能获奖。如华裔科学家高锟,从1966年提出光纤通信理论到2009年获奖,经历了43年时间。2013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两位科学家分别为81岁和84岁,表彰的却是他们各自于1964年发现的“上帝粒子”理论。 王蔚
(相关报道见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