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余国喜,2012年毕业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当年成立上海元浆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主营豆浆、果汁、果茶等健康养生饮品。这不是他的第一次创业,在大学期间,他曾在松江大学城里创办过团购网站“恐龙窝”,汇聚文汇路的店家折扣信息。毕业后,余国喜在中国平安当过HR,有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创业。
“汽车没有取代马车,而是将它逼上皇家礼仪;电视没有取代电影,而是将它逼向另一种艺术。”套用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这句话来说,奶茶、咖啡并不能取代豆浆和果汁,而是把它逼向了另一种美妙。
为了做好一杯豆浆
和无数90后创业者一样,本科毕业时拿到了Apple、联合利华等十几家名企offer的余国喜离开中国平安,是出于不甘在一眼望得到头的办公室终老一生。他创立“元浆”品牌,因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他坚信,“个人成就与项目本身并无太大关系,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运作。”
2013年8月,余国喜正式从中国平安HR离职,那一年是他本科毕业第二年。“那个时候我都没有想好要做什么,只是觉得我必须得做点什么出来。”中华传统美食——豆浆进入了余国喜的视野,他给自己的产品做了这样的市场定位:做25到45周岁年轻女白领的下午茶。豆浆发源地安徽八公山、《舌尖》拍摄地云南石屏……为了打造出一杯满意的豆浆,他开始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从上海到北京、北京到长沙、长沙到厦门、厦门到昆明,不断寻觅符合元浆气质和文化的产品。
半年的探索里,余国喜在打制豆浆方面做过各种尝试——借鉴日本经验,将小豆子低温热烘以保留营养,再配以糙米、糯米磨成豆浆;选用电动石磨进行磨制等等。一边从全国各地知名餐饮企业取经,一边向经商的父母借来启动资金,余国喜的“元浆”在2014年情人节正式开业。自然、健康的“元浆”豆浆很快获得一批拥趸,最年长的固定顾客是一位极注重养生的96岁老人,年龄最小的则只有16个月。
但是余国喜很快发现,这时的元浆已经大大偏离了当初的定位,因为在大多消费者的一般认知中,元浆豆浆只是一份普通中式早点,而非一份可以带去公司的下午茶,他们更有可能去选择一杯咖啡或奶茶作为下午茶,而非豆浆。“汽车没有取代马车,而是将它逼上皇家礼仪;电视没有取代电影,而是将它逼向另一种艺术。”套用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这句话来说,奶茶、咖啡并没有取代果汁和豆浆,而是把它逼向了另一种美妙。
另一种美妙
受挫于市场回馈,余国喜开始在产品品质、种类、外观上下功夫。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元浆的产品线越来越丰富,客户可以在菜单上看到豆浆、果汁、蛋糕、水果以及零食;品牌文化也越来越被强调:“元浆,应当是有益身体健康的滋补品。她可以平淡,可以无奇,但她应当遵循中国传统食疗理念,不温、不火、不急、不躁,润物无声地滋补每一位食客。”在余国喜眼里,对元浆的最高评价不是“美味”,而是“嗯,元浆很养生”。这是他认为元浆与普通饮料、甜品最大的区别所在,也是他坚持不做奶茶的原因,因为“奶茶是不健康的”。与之同时,余国喜对元浆进行了另一项改革——将公司重心从零售业务转移到对公业务。
一个公司表现不佳的最终原因都会体现在创始人身上,而一个好的创始人可以在挫折中发现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从开业至今,元浆零售业务中心共开设了张江、三林、陆家嘴三家门店。在门店零售中,不断有顾客喝过元浆的饮料之后,预订大批饮料作为公司培训的茶歇。余国喜笑称:“那个时候只是把这种大订单当成外卖来做”。直到后来,有公司采购问他,能不能给会议饮料配上点心、零食?余国喜嗅到了新的商机。
他开始按照客户的预算,用元浆饮料搭配徐福记、达利园、天喔等名牌小零食以满足会议茶歇的多样需求,并开发出元浆烘焙系列。2014年10月,对公业务以其可观的稳定性和毛利率成为乐乙餐饮的营收主力,元浆每天对公服务人次逾6000人,而零售不到这个数字的三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乐乙也从初创的4个团队成员发展到现在的22名员工,为普华永道、英孚、中国人寿、上汽通用等十几家名企定制差异化的会议茶歇和特色化的下午茶礼包组合,配以一体化的物流配送。就在上周,元浆系列出现在了特斯拉新品发布会的餐桌上。
客户拓展不能说是一个很顺利的过程。余国喜这样讲述他的心得:“做好口碑,重视分享。我们专注做好每一笔业务,不但在口味、价格上努力做到最好,在产品的外观上也下足了功夫。”之所以重视外观,是因为他谙熟现代人的分享习惯。“现代人都热爱分享美好的事物,当顾客看到精致可口的食物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拍照分享,分享就是最好的口碑宣传。借此,更多潜在顾客知道了元浆,大多顾客打电话或微信的第一句话总是:我在我朋友微博(朋友圈)上看到……”
“上海四点半的太阳我见到了”余国喜发过这样一条朋友圈。这个“起得比周扒皮还早,睡得比高玉宝还晚”的创业者未到而立之年,却要顶门立户。公司运营伊始,没有多余预算,余常连续几天通宵达旦设计产品外包装、搭建公司官网。“我的强迫症还是蛮严重的,配色不对头、字体大小不对头都会一直调试,经常要为一根线条的粗细、位置修改无数次。”尽管如此,他还是将元浆看成一项“甜蜜的事业”。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角色:“每天都和打仗一样,飞到东来飞到西。你说我是创业者吗?我是。你说我是打工的吗?我也是。你说我是送外卖的吗?我更是。可能上一秒还西装革履和客户谈生意,下一秒就已经挽起袖子卷起裤腿在批发市场挑170克以上的苹果。客户的餐点送完自己还饥肠辘辘是常事。”
他坦言自己很累,每个月底都有无数账等着他去结算,在接受采访的两个小时里他不得不接听三个商务电话,无数次边交谈边留意突然亮起来的手机屏幕,那是客户发来的Email和讯息。对他而言,生活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睡觉、吃饭外的所有时间都被工作占据,除了春节,他从来没有给自己放过假。“要忙的东西实在太过繁琐,有时候想,找份简简单单的工作,过简简单单的生活,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他心底很清楚,朝九晚五的生活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回来,正如《肖申克的救赎》所写: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他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2015年春,他写下了这样的自勉:回首而望,一路温热,而唯有咬咬牙,扛一扛,再扛一扛才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也无风雨也无晴
创业给他的,远比他想象的多。
余承认自己之前对团队并没有多少概念。他崇尚个人能力多于团队协作,但是他的一次疏忽改变了这一认知。
有一次他为一家公司送会议茶歇,种类繁多的材料都搬出来之后,才发现自己忘带了摆盘标配——一次性手套。他心里暗道不好,惴惴不安地打电话回公司,朋友说:“我就知道你会忘的,我已经帮你塞到箱子里了,什么东西都放好了。”打开箱子,果然看到所有的东西都已整整齐齐备好。那是余国喜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合作的意义: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回头去担心的时候,团队已经默默帮你做好了。“这种细小的互动比他们聚在一起给我准备一个生日聚会或者送一份惊喜来得更为深刻。”
大学任学生会主席和班长,曾在阿迪达斯、正泰电气、上汽通用等企业实习的余国喜自认为心理素质已属上乘,“但是创业让我经受了更多的锻炼。只要踏上创业这条路,就必须真刀实枪去应对社会的残酷,心灵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摧残。”在他看来,创业的真实意义不仅仅是克服一个商业困难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炼。“改变顺从超越,过了自己更无难事。就像苏轼那句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回忆起大学时代,余想到的都是自己拼命努力的样子:大学期间在班长、学生会和实习之间辗转拼命,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还在学生会办公室赶项目;发烧到39度还坚持实习;当室友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在寝室楼下扯着嗓子喊“宿管开门”;大学能拿到的奖学金几乎尽数收入囊中……
然而他备受艳羡的外表之下是充实却并不快乐的内心。“大学毕业搬行李的时候,走在文汇路上,想着自己的大学,真的觉得很悲凉。”他问自己,大学除了工作、学习,就是忧心忡忡规划职业,为什么所有的活动都要那么有目的性?现在看来,船到桥头自然直,未来一定会遇到契机,当时设想的路未必就是多年后的现实。
对今日的余国喜而言,五年规划、十年规划仅是一个哥德巴赫猜想。他对未来的态度仍旧是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你永远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努力做好当下便可。” (程璐对此文亦有贡献)